教育筆記:善于發現孩子的需求
一次音樂游戲中,我讓孩子們辨別樂音與噪音。當我播放優美、抒情的音樂時,孩子們一致認為這是好聽的音樂;而當播放噪音時,孩子們都捂住了耳朵。我問道:“你們覺得這些聲音好聽嗎?”大部分孩子說不好聽,只有濤濤大聲地說:“好聽,這個聲音好聽!”我有些不高興,皺著眉頭問濤濤:“這么吵鬧的聲音你覺得好聽嗎?”我正想用我自己的觀念去改變他,可他卻一臉的委屈,我忍住不解問道:“為什么你會覺得這聲音好聽呢?”濤濤輕聲地說:“老師不是總說聰明的孩子要和別人想的答案不一樣嗎?”我頓時無言以對。許久后,我才說:“濤濤,你是真的覺得這個聲音好聽嗎?”濤濤無奈地搖了搖頭。 原來濤濤的另類回答只是為了獲得老師的夸獎,并非是他的真正想法。平時,我們是會要求孩子想出不一樣的答案,對有不一樣答案的孩子我們也往往大加贊揚,如“某某的玩法與別人的不一樣,真能干”“某某的想法真好”等等,以為這樣能激發孩子們的創造性與想象力。其實對孩子們來說,如果想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答案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要求每個孩子說出不一樣的答案,而是要幫助孩子理解“不一樣答案”的意義,并提供一定的線索,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想象、創造,尊重孩子的已有經驗、發展水平,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法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創造意識和能力。 一次,我在戶外運動區觀察孩子們活動,發現濤濤玩了很多種材料,唯獨不去玩攀巖。他玩完滑梯經過攀巖時,站在下面朝上望了望,用手拉了拉巖角,用腳踩了踩,轉身又去玩別的玩具了。 看來,他不是對攀巖沒興趣,而是不敢嘗試。他擔心什么呢?我來到濤濤身邊故意問他:“都玩過了嗎?”他點點頭,說:“是的。”我又問他:“那攀巖呢?”濤濤看著我,過了一會兒說道:“我不會爬!”我微笑著說:“沒試過當然不會,你去看看別的小朋友是怎么爬的,然后照樣子試一試,你一定能行的。”他搖搖頭說出了實話:“我不敢爬,我害怕。”“那我來幫你吧!”我請熙熙作示范,同時給濤濤講解動作要領。
只見濤濤照著同伴的樣子雙手攀住巖角,雙腳同時踩了上去。我高興地鼓勵道:“好!成功了!”話音剛落,濤濤便大叫:“啊!救命呀!我不行了,老師――”話沒說完滑了下來。沒等我開口,濤濤便難過地說道:“我不爬了!摔下來別人要笑話我的!”原來除了膽小,他更怕丟面子。于是,我說:“你剛才不是已經爬上去了嗎?再試一次,屁股不要翹起來,手腳用力。你放心,我不會讓你摔下來的。我會托住你的。”聽了我的話,濤濤開始作第二次嘗試。我用手托住他,讓他把重心向上移,在我的幫助下明明又向上攀了一個巖角。眼看他一步步接近終點,我趕緊請熙熙上去接應。一看上下都有人幫助,濤濤的膽子大了一些,繼續用力往上爬。這時有不少小朋友過來鼓勵濤濤:“加油,加油,濤濤!”熙熙也叫道:“你用力踩,我拉你,眼睛別看下面!”只見濤濤腳一踩,腿一跪.上去了。“耶!成功啦!”四周響起了歡呼聲! 經過此次事件,我感受到教師在指導孩子玩運動器械時,要注意觀察、了解孩子的活動情況,揣摩孩子的心理,在他們需要時給予幫助。如用充滿期待的語言(你行的、我幫你、勇敢些等)讓幼兒體驗到安全感、歸屬感,并借助同伴的力量調動孩子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去戰勝困難,獲得成功,享受運動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