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
“老師,可樂打人了”,起床時,耳邊又傳來小朋友的告狀聲,尋聲望去,只見可樂撅著小嘴,正要解釋,卻被小朋友們的告狀聲打斷了。
遇到小朋友告狀,以前,總是簡單的批評犯錯誤的小朋友,雖然有時候看到他們不服氣,也總被老師的權威壓了下去。聽到可樂打人我有些不相信,平時,可樂聰明活潑、動手能力強、愛動腦筋,為什么有小朋友來告他的狀,心想,簡單武斷的批評,效果并不好,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次非要問個清楚。于是,我走過去,彎下腰來,輕輕地問道“可樂,能告訴我發生了什么事嗎?”可樂漲紅了小臉,不做聲,作為老師,最急躁的莫過于面對百問不答的孩子,這個時候我真想大聲再問他一遍,但是我還是耐下心來,拉著他的小手,再次輕聲的問道 “你打人了嗎?”這才氣乎乎的說“沒打!我就拍了他一下……”,原來起床時,文軒疊被子,豪豪把文軒的被子一把搶過來,給他蓋到頭上了,正當他得意時,可樂拍了他的頭,于是有了剛才的一幕,可樂并不是故意去打豪豪,而是提醒豪豪不要蒙住小朋友的頭,很危險,我一邊教育豪豪,一邊給可樂說“小朋友做錯了,我們可以用嘴巴告訴他,千萬不要動手,不然小朋友還以為你打人了呢?”這時,可樂低下了頭,豪豪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看到孩子們的表現,我還能說什么呢?我慶幸沒有聽人他人的告狀而武斷傷了孩子的自尊,失去孩子對我的信任,《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我們要觀察幼兒、理解幼兒、尊重幼兒,要遵循幼兒的成長規律和年齡特點,要因勢利導,我想:作為老師,凡事多一點耐心,我們的教育不應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應是人的教育,是人與人、心靈與心靈的互動,心靈的相互啟迪。也許一次耐心的傾聽,一次讓孩子表白和解釋的機會,我們便會找到問題的癥結,從而對癥下藥,孩子們明辨是非了,身上的小毛病才會漸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