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捕捉教育時機
孩子進入幼兒園就必須學習和遵守更多的規則和要求。如何讓孩子接受這些規則與要求呢?強化是一種方式,但往往會事半功倍;循循善誘是一個柔性的策略,但有時孩子卻置若罔聞。帶班時我經常發現孩子的規則意識有偏差,但這并不全是教師教育方式的問題,而是教師不善把握教育時機。要使教育成功,時機的把握常常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拒絕第一次
一天,沈正在自由活動區域玩一堆汽車,似乎還在尋找著什么東西。突然他猛然伸手去搶一旁小伙伴手中的黃色汽車(這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一輛玩具汽車),對方也死死護著自己手中的玩具汽車不肯松手。見搶奪不下,沈朝著小伙伴頭上就是一巴掌,小伙伴哭了。老師見狀趕忙上前安慰哭泣的小伙伴,再將沈拉到一邊,與他進行交談,并要求他向小伙伴道歉,這場風波便平息了。
當沈在幼兒園里第一次攻擊小伙伴時,教師就立即進行了阻止和教育,讓他知道這是一個被否定的行為,讓他明白下次不能再有類似的情況發生。當孩子在一個不能完全駕馭的環境中,自己的“第一次行為”被制止、被拒絕,能夠讓他記憶深刻,甚至徹底改變。教師抓住這一時機,是孩子能夠較為輕松地改變一些不良的習慣,是一個較好的教育契機。
肯定第一次
潘小朋友在家里,事事都是家長包辦,到了幼兒園后,總是說:“我不會我不會”。有一次上廁所時一邊拉著老師一邊說我不會脫褲子,老師說:“老師教你,你一定能學會,你是最聰明的。”在老師的鼓勵下,它不僅學會了脫褲子還自己提褲子了。老師對她豎起了大拇指,給她一個擁抱。還鼓勵她回家也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此以后潘匯一再也不說:“我不會我不會。”
擁抱和鼓勵都是對潘一種贊許,讓她有一種成就感,也讓她有繼續努力的動力。教師抓住了這一契機,不斷激勵和鼓勵孩子,不讓良好的行為就此中斷。肯定孩子第一次成功,是讓他們繼續堅持的一種動力,此時的第一次就是孩子日后行為的榜樣。
等待安全感的產生
集體活動時,冉冉總是在教室的另一邊看著,當要求她像其他小伙伴一樣圍坐在老師身邊時,她立即會緊張的哭泣,為了不干擾教室的正常教學活動,老師只能讓她自由的在教室里走動。雖然如此,老師并沒有放棄她,總是用眼睛的余光觀察她的“動靜。”每當游戲活動的時候,冉冉常常會停下手中的“活”神情投入的看著小朋友們游戲,有種躍躍欲試的感覺。顯然她對游戲活動十分感興趣。這樣的情景反復出現幾次后,老師對她提出了要求:先坐在椅子聽老師講游戲規則,否則只能在一邊等待。她在權衡后還是決定坐在一邊等待。
教師用選擇的方法“迫使”冉冉作出決定,這對冉冉有一定的難度,也是對冉冉的一種心理測試,它能讓教師了解:集體活動對冉冉來說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是否足以能使她克服心中的不安?然而教師的要求被冉冉拒絕了。時機往往需要等待,不能一蹴而就。教師過于著急的將冉冉引領到集體活動中,坐在一邊的選擇是他對集體活動所產生的興趣和于小伙伴們坐在一起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矛盾的過程,當前者沒有戰勝后者的時候,不是讓冉冉融入集體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還需要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