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新視點
2. 經驗的共享:
共享區域突破了傳統幼兒園單一的一個區域內,幾個幼兒小范圍共同分享經驗的局限,走向了更多幼兒間經驗的分享。不同班級、不同年齡段幼兒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激發,真正實現了經驗的共同分享。如在共享區域的“社會一條街”中,幾個大班孩子正在“超市”進行購物活動,使用銀行練習點鈔用的錢幣進行購物后的交款活動。由于交款發生了一些找錢多與少的爭執,吸引了正在“理發店”活動的三個中班孩子。他們被大哥哥大姐姐的活動所吸引,于是慢慢地擠了進來,看著并詢問大班的哥哥姐姐在做什么,發生了什么事?大班的哥哥姐姐說明了情況。中班三個孩子很好奇,不斷地追問,而大班的孩子由開始應付他們的詢問,到后來主動地與中班的孩子一起討論、計算,在大班孩子的協助下,中班孩子也獲得了10-8=2的數學經驗及超市購物自由選擇,出口必須付款的經驗。共享區域由于不同年齡、不同班級幼兒之間接觸互動的機會增多,幼兒之間相互交往的豐富,也增加了他們相互之間經驗學習的深刻。
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共享:傳統的幼兒園區域活動由于區域功能細分,區域的邊界造成了區域之間的封閉與隔離,而共享區域既強調區域的相對性、獨立性,更強調區域之間的互動,這樣就使區域之間的“邊界”變為了“邊緣”,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共享成了可能。如在某海邊的一個幼兒園,在室外寬敞的走廊上形成了一個供小、中、大班幼兒活動的共享區域:貝殼、海螺陶寶區。這一大型的區域里,老師利用海邊的廢舊資源——各種各樣貝殼、海螺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廢舊用品等形成了一個由材料庫、生產部、裝飾部、包裝部、銷售部及展示廳等所組成的區域。在這一大的區域里,區域之間的互動非常頻繁而有效。不同年齡班級的孩子隨自己的興趣進入不同的區域,有的孩子在生產部,利用膠水、廢舊貝殼等制作工藝品,有的孩子對做好的工藝品進行涂色裝飾,有的孩子進行外包裝工作,還有的孩子對成品進行銷售。可以發現的是,區域活動中徹底打破了班級、年級之間的界限,一些小班的孩子做能力要求比較低的工作,或跟在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后面做一些難度低的工作,而中、大班孩子則進行更為有挑戰性的工作,或給小班孩子分配任務,區域與區域之間沒有絕對的分離,區域之間通過互動真正擁有了共享,包括材料的共享、經驗的共享,也正如克里斯汀•夏洛在《兒童像科學家一樣——兒童科學教育的建構主義方法》一書所提及的:“互惠——被定義為‘相互依賴、相互作用或相互影響’——在這里指鼓勵區域之間物品和材料的使用。”“學習區域間的互惠能夠推動創造性的問題解決。”[②]區域走向了新的境界。
三、共享區域開展的方式:平行、互補、合作
1. 平行活動:
平行活動是指在共享區域內,同年齡班級之間針對同一內容開展活動。由于所面臨的孩子年齡相同,在材料的投放、使用上班級之間可以相互利用與借鑒,教師可以就某一內容在不同班級之間開展活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相互競爭。如社會一條街中的超市活動區域,小班三個班級的孩子開展了包裝糖果的活動,孩子們要把彩色的紙剪成小方塊的糖紙,還要尋找到合適的“糖”(小塑料球),不僅要比哪個班級包得好,還要比哪個班級包得數量多。孩子們信心十足,干的熱火朝天。不僅鍛煉了手指的精細肌肉活動,也獲得了豐富的數量經驗,而且也激發了孩子們的競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