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為什么一定要聽話
前段時間在一家學校聽課發現一個好玩的現象,一年級孩子的課堂無比熱鬧,老師一個問題,臺下便七嘴八舌搶著要發言。這卻也是老師們大為頭疼的一件事情,用老師們的話說,這樣的課堂太亂,孩子沒有規矩。二年級的孩子便安靜了很多,知道舉手發言,表現得規規矩矩。年級越高,課堂上表現得越是安靜,他們再也不會在課堂上七嘴八舌地發言。老師偶爾提問,下面鴉雀無聲。老師們說這群孩子很聽話。
可我卻想,為什么一定要聽話?
似乎我們的教育從小就要求我們做個聽話的孩子。小時候聽父母的話,上學了要聽老師的話,工作了要聽領導的話。似乎大家都很喜歡“乖巧”的人,但是所謂的“乖巧”常是一種懶惰的邏輯。養育一個孩子太辛苦了,所以很多父母就希望孩子乖一些,這樣的話,他們就可以省心很多。然而,心中充盈著愛與被愛的體驗的孩子,是不會太乖巧的。相反,他們會醒目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怕給父母惹麻煩。同時,他們也會努力地去表達自己的愛,而不會輕易退縮。這種“調皮”的背后似乎還隱藏這一些能量,而最終你也會發現有能量的孩子,比乖巧的孩子更健康,也更容易適應這個社會。不信,回過頭想想你的學生時代,成績好乖巧的好學生大多都庸庸碌碌,反而那些有獨立思想、有主見,看似調皮的“壞學生”更容易出成就。
有人可能會反駁,如果一個人誰的話都不聽,會不會無法無天,甚至有人都會想到,那不會導致殺人放火等罪惡事件發生嗎?
這種想法背后的邏輯是:孩子自己獨立走路的話,一定會走歪,所以得由大人給他們劃定一個活動范圍和一個成長路線。這樣,一切才能按照他們內心預設的路線有序進行。比如,控制欲望強的父母,總是會擔心一些小的失序。比如,擔心孩子吃不飽,于是孩子不想吃了還強喂他;擔心孩子凍著,于是孩子不冷還給他強加衣服;擔心孩子寫不完作業,于是每天晚上都盯著;擔心孩子學壞,于是孩子抽一下煙、喝一點酒他們就會暴跳如雷。總之,在這樣的父母看來,孩子的自發行為中有太多可能的失序發生,于是他們努力控制。實際上在這種擔心的背后,從頭到尾都以自己的感覺為標準。這種想法的背后也隱藏著很強的控制欲,換句話說,在“控制者”的眼中別人什么都做不好,自己的感覺最重要,別人的感覺不重要。可悲的是這個邏輯竟然無處不在,家庭、學校、單位,就像接力比賽一樣,很多人都愿意扮演“好心”的掌控者的角色。但無論控制者的出發點有多么好,最終都會收獲一個惡果:培養出無數缺乏獨立意志和獨立人格的“好孩子”,或者叛逆成性的“壞孩子”。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克特提出了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圍繞著自己的感受而構建。有假自我的人,自動地尋求別人的感受,并圍著別人的感受轉,他為別人而活。而后者最終就像一個提線木偶一個,活得毫無生氣。
這一點,存在主義可以很好地解釋。我選擇,我活過,我按照自己的意志為自己的生活做選擇,這就叫存在。哪怕你遭遇過很多挫折,但如果都是你選擇的,你就會有存在感,你就會精神,會堅韌不拔。相反,有些人好像從來沒有做過錯誤的選擇,他們順利地生活了好多年,但這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父母、老師幫他做的選擇。那么,他們并不會覺得幸福,相反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怎么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