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理解孩子
早晨,孩子們都開心地加入晨間區域性游戲活動中。教室里傳來了果果的哭聲:“陳老師,杰杰打我。”我很生氣,忙走近了問:“杰杰為什么打小朋友?”杰杰皺著眉頭說:“他沒有坐好。”原來果果做游戲的時候,沒有坐在椅子上,而是拿著積木在教室里到處跑。杰杰知道這樣做是不好的,很危險,想阻止他,一著急,就打了果果。杰杰是班里的大哥哥,聰明能干,理解能力特別強。只是有時和小朋友之間會有過激的行為,特別針對班里的果果。每次跟杰杰講道理的時候,他都會很誠肯地點點頭,說以后不這樣做了。或許爸爸是警察的緣故,杰杰常常會有見義勇為的表現。同時家訪時聽到爸爸媽媽說孩子在家常常會說老師說過的話,告訴小朋友很多的道理,可以看出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根據以上的分析,我沒有采取簡單的方法提醒他而是分析情況幫助他糾正,首先對他的想法我給予了肯定,讓他知道老師理解他,欣賞他的想法。我和他還有了下面一番談話:“杰杰喜歡老師嗎?想做小老師嗎?”“喜歡,想。”“小朋友做錯了事,老師會打小朋友嗎?”“不打,會提醒。”“知道為什么嗎?因為老師是你們的好朋友,好朋友要相親相愛,好朋友是不打架的。以后,果果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可以提醒他,或者告訴老師,讓老師和你一起來解決,好嗎?”杰杰點了點頭。杰杰做起小老師像模像樣,他的小眼睛總是亮亮的,特別善于發現問題,還能用好的方式來處理一些問題,避免了采取攻擊性行為。 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所有的成人必須在大量的生活細節中,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給孩子一個積極健康的人際環境,幫助孩子們體驗共同生活的樂趣,形成良好的自我與他人意識,最終獲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