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打人的***變了
一、案例背景:現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每家都只有一個寶貝。所以都視為掌上明珠,百般呵護。有的家長無原則的溺愛、嬌寵、遷就孩子,導致孩子任性、蠻橫、不講道理,在與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滿足,就發生了攻擊性行為,久而久之幼兒形成了無意識的攻擊習慣。
二、案例描述:
有一天晨間活動時,兩個男孩子打了起來,我忙跑過去問他們是怎么回事。一個男孩說:“這拖車是我先拿到的,他來搶我不給,他就打我,還用腳踢我。”我一看另一個男孩,原來是班中最調皮的——,我問他為何又打人,他卻對我理直氣壯地說:“誰讓他不給我玩的。”看他那么振振有詞,當時的我呆住了。
三、案例分析:
面對“打人事件”我該怎么辦呢?首先我決定去了解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后來我終于找到了原因:
1、祖輩的無原則溺愛。家人一味溺愛、嬌寵、造就孩子,導致他任性、蠻橫、不講道理。
2、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當我把在幼兒園打人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家人之后,他的家人并沒有用很好的方式教育孩子。現在我找到他打人、欺負人的原因了!正是家長的這種錯誤教育,促成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3、玩具的數量不夠多。因為我們班的拖拉玩具小汽車數量要比我們班人數少。導致在活動進行時,有部分幼兒因為玩不到的玩具,心里不好受而去搶他人的玩具。而托班幼兒的分享意識又不夠強,才出現了這種爭搶、打人現象。
四、案例措施:
為了讓正常發展,根據情況,我應該做以下幾方面的努力:
1、堅持正面教育。
對于這孩子,我應多一份愛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恒心,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機,因人而異地進行教育。以后犯錯時我先是冷靜對待,然后作深入細致的觀察、了解,分析他打人的緣由,看看他是在怎樣地情況下攻擊別人的。雖然有不少不盡如人意的表現,但同樣也有許多積極、可貴的地方,如好問、好探索。我就與他親近,了解他的所想、所需、所感,與他交朋友,增強彼此的信任,并通過游戲和交談來滿足他渴望被關注的心理需求。
2、樹立教養觀念、提高教養水平。
針對家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作為老師的我有責任幫助他轉變教養觀念,樹立正確的兒童觀、發展觀、成材觀,使他掌握科學育兒的內容、原則和方法,提高教養水平,因人而異地對進行教育,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