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兒子的尊嚴
帶著疑問,我咨詢了一位研究兒童心理學的朋友,朋友的話讓我受益匪淺……
平日里我們做家長的,教育孩子望子成龍的同時 ,“德”何嘗不是第一位的,一個品德高尚誠實的人,一定是最有人格魅力,最具發光點的人;兒子聰慧、模仿力極強,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的行為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難道就沒有疏漏嗎?想想兒子入托半年來,我一直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以大人的標準來嚴格要求孩子,這是犯了一個多么愚蠢的錯誤,在他犯錯誤受罰的時候,在他幼小稚嫩的心靈深處,是否也有很多話想對媽媽和老師說,記得葉圣陶曾經說過:“當我們對孩子期望時,我們期望的就是孩子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人格”。孩子對家長的要求并不高,一句表揚或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孩子同樣需要尊重、理解,三歲的幼兒也不例外,當媽媽在未弄明白原因的前提下,守著那么多孩子的面呵斥他,當媽媽守著外人的面當街打罵他,他也有自尊,他也要面子,這種不尊重、打罵式教育只是助長了他的壞脾氣,在他內心深處,也許覺得反正老師媽媽都認為我是壞孩子,那我就一直破罐子破摔做個壞孩子吧,隨著時間的推移,壞脾氣未改反而鑄就了一種惡性循環,愈演愈烈!換位思考,如果尊重孩子,發生問題時先冷處理,然后蹲下來小聲跟他說話,問清原因,因勢利導,再教給他跟同伴相處的技巧、方法,教給他正確的消費理念,也許就會是另一種結果。
尊嚴,三歲的寶寶也需要理解、尊重、寬容,教育孩子,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