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一家》教案3
一、教法建議拋磚引玉
1.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散文。說它典型,就是它突出地體現了一個“散”字:材料散,語言散。在選材上,幾乎選取了家庭生活中所有生活瑣事,五花八門,面面俱到,但來卻沒有零亂之感。為什么呢?原因就是:它的每一個瑣碎的材料都被一根線貫串著,這根線就是“情趣”二字。“情趣”是這篇文章的靈魂,它像串珍珠樣,把一個個具體、生動、風趣的材料貫串起來,使全文渾然一體。
除了一條靈魂線索之外,本文還有一條線索,那就是“我的所聞所見”。文中幾乎每一件事都是我親耳所聞(有的是長大后聽父母講述的)或親眼所見,讀來親切自然,可信感強。
把握了這兩點之后,本文就容易理解了。在授課過程中,要首先讓學生體會這兩條線索,要準確把握,整體把握。為了直觀起見,可以通過下面一個圖表把兩條線索和文中主要材料體現出來,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我兒子一家》的行文線索
所
聞
所
見
我出生時的家庭瑣事
情
趣
所
聞
所
見
媽媽做惡夢
情
趣
我兩歲時的一件小事
媽學習與休息
與作家們交往
教學“學玩”
午休
長大也和媽媽住一起
與客人共坐
2.本文語言口語化。因為本文是出自一個五歲孩子之口,所以樸實、生動、有趣,是它的一大特點。如:“每適我淘氣,父親老是搖搖頭;‘若是女孩就好了。’”別人問我是誰家的孩子時,我立即應聲:“詩人舒婷的兒子。”媽媽唏噓好幾天,常常警醒地摸我的腦袋,似乎試探它能不能硬過板車的把手。”“我下了決心,干脆不討老婆算了。”等許多類似的句子,都生動地體現出童心、童趣,令人耳目一新,為之感動。
關于語言的這個特點,要通過多讀來體會。多讀應是講授本節課的主線。多讀也應是講授自讀課文的原則。
3.本文作者是舒婷,但文章卻是讓“兒子”作第一人稱,這種寫法比較特別。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在授課過程中要啟發學生認真思索,如果把“兒子”換成第二人稱。“媽媽”(作者)換成第一人稱,其效果會如何?可先讓學生針對某些段落嘗試轉換,體味效果與原來的不同之處,再理解讓“兒子”作第一人稱的好處。
4.作者“剪輯”了十來個家庭生活“鏡頭”,組合在一起,每個鏡頭都相對獨立而又有機結合,絲毫沒有割裂之感,原因是什么?在閱讀過程中認真體會。
指點迷津
一、重點:
1.體味理解“散”的材料通過“線”(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題)有機組合的方法。
2.認真把握本文的線索。
3.學習本文生動、風趣、口語化的語言。
二、難點:
本文“人稱錯位”的寫法和作用。
三、重點詞語:
頹然 面面相覷 衣冠楚楚 衣冠禽獸
警醒 守株待兔 唉聲嘆氣 垂頭喪氣
唏噓 可憐巴巴 居高臨下 高屋建瓴
二、學海導航
學法指要
1.大聲朗讀課文(5分鐘),概括回答:
本文共寫了幾件事?(用幾個字或一句話概括)
提示:
(1)媽媽坐月子:①媽媽好胃口 ②“胎”教
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兒 ④起名字。
(2)媽媽是燈泡廠的 (3)背作家姓名能得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