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一家》教案3
因為每件事都是通過“我”發生的,我是第一“證人”,所以真實可售。無論講哪一件事,都無需著意過渡。
4.這篇文章語言有什么特點?試舉例說明。
提示:因為文章以一個五歲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寫的,所以口語化,天真、生動、活潑、新穎是其重要特點。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當然這個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純真無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
例如:說“我興沖沖地向媽媽報告:‘我們班有兩個小朋友的媽媽和媽媽同廠’”;說“媽媽唏噓了好幾天”,“常常警醒地摸我的腦袋,似乎試探它能不能硬過板車的把手”;說我爸爸、奶奶和我爭著同媽媽說話,“直到我雙手將媽臉扳向我為止”,寫“媽媽不服氣,說她這是休息,她不能‘守桌待詩’。我說媽媽了,是守株待兔”等等。還有許多許多語言都有這個特點。學習本文,要認真領會,并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在寫作中運用。
5.文章作者是舒婷,兒子卻成了第一人稱,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如果把人稱改一改,讓作者(文中的媽媽)做第一人稱,兒子做第二人稱,效果會如何?試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與改后的表達效果比較一下,看哪一個更好。
提示:這樣安排便于把文章寫得生動有趣。因為孩子的眼光和筆法與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點和優勢,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特點和優勢,使得文章生動、活潑、天真、風趣。如果改換一下人稱,表達效果會大不相同。
改寫第3段:
我(媽媽)的體質不好,懷孕時又吃了那(這)么多苦頭,所以兒子(我)出生那天來了不少親友看望我 (她)。我妹(姨姨)從門縫窺見兒子(我)被倒拎著,大喊:“是男孩!”我丈夫 (爸爸)頹然應聲“糟了!”我妹妹(姨姨)氣急:“我姐姐千辛萬苦,哪怕養出個蟑螂來,你都該叫好極了!”每逢兒子(我)淘氣,我丈夫(父親)老是搖搖頭:“若是女孩就好了。”
人稱改過之后,原來的風趣、幽默、天真,活潑味兒蕩然無存。一切都成了實實在在的,讀來感覺沉重。“我”是那么苦惱,“我丈夫”不通情理,沒有人情味兒。“我妹妹”那么蠻橫。這樣一來,文章原來的特色全沒有了。
6.歸納總結。
①文章線索,②文章主題,③文章語言特點,④文章人稱的妙換。
提示:讓學生歸納,不再贅述
7.辨析詞語。
頹然:頹,tuí委靡;形容敗興的樣子。
警醒:警戒醒悟。
唏噓:xī xū 哭泣后不自沉地急促呼吸;抽搭。
面面相覷:覷,qù偷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到相望著,都不說話。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齊、漂亮。
衣冠食獸: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行為卑劣,如同禽獸的人。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唉聲嘆氣:因傷感、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的聲音。
垂頭喪氣:形容情緒低落、失望懊喪的神情。
可憐巴巴:形容可憐的樣子。
居高臨下:處在高處,俯視下面,形容處于有利的地位。
高屋建瓴:瓴,líng盛水的瓶子;在房頂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臨下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