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家長老師要慎言
孩子上托班了,家長最擔心的問題莫過于孩子在幼兒園能不能吃飽飯。因此,很多媽媽和奶奶會和我們交流孩子的飲食偏好。起初我也沒有太在意這種交流方式,家長說著,孩子聽著,我也用心聽著。
可是有一天,佳佳奶奶跟我們說:“我們佳佳青菜一口都不要吃的,吃進去了也要吐出來的。”中午吃飯,正好吃青菜,佳佳就如他奶奶所說,不肯吃青菜,就算哄著喂進去了,又吐出來了。
我忽然感覺到家長和老師在交流這種信息的時候應該讓孩子回避,奶奶當著孩子的面這樣說,無疑是在給孩子暗示,你不要吃,吃進去也可以吐出來的。
兒童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識首先是他人態度的反映。我們是誰,我們是什么,都起源于社會的界定。對孩子來說,家長、老師怎么看孩子,將決定他怎么看待自己。我們要用積極地眼光、正面的姿態、接納與寬容地心理去面對幼兒,和幼兒互動,給他們一個良好的“社會的界定”。促使幼兒也用一種積極的態度看待自己。
在面對孩子飲食包括行為習慣方面,家長和老師要慎言。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飲食偏好,孩子不喜歡吃,家長、老師要去引導,孩子不要吃的東西千萬不要說出來。孩子的行為習慣不好,我們更要采取正面教育、鼓勵誘導的方式,對孩子要有積極的期望,給孩子一個積極的“他人眼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