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用愛對待每一位孩子
二、愛是一種體驗。
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應。作為一名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撒種愛心,用愛的行動讓他們重新點燃希望之火。當孩子拖著鼻涕走到我面前時,我會親手用紙巾將他擦拭干凈;當孩子離開父母哇哇大哭時,我會像媽媽一樣抱起他,給他溫暖給他安慰……我用我的行動表達著我的愛意,一個不經意的撫摸,一個鼓勵的眼神,使孩子感到老師在意他、喜歡他、信任他、關心他。
這時教師不僅要用行動愛孩子感染孩子,同時更應用行動榜樣影響孩子。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在通過模仿來認識感知世界,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認識世界。教師正是孩子們的榜樣,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們模仿的對象。正像有人說的“幼兒是一面鏡子,是誰的鏡子呢?是我們每位老師的鏡子。”其實,我們平時的一言一行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孩子。所以當你生氣想發火時,當你的言行沒有為人師表時,請想一想,一面面小鏡子正照射著你!”于是,我在孩子們面前非常重視榜樣作用。例如早上幼兒來園時我都會站在班門口迎接,主動說“小朋友早上好”,當他們離開時我也總會說一聲“小朋友再見”;每次在教室里,我要坐下我都會輕輕的移動板凳,輕輕的坐下,這時我也會要求自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當小朋友幫我拿東西時,我也總會說聲“謝謝!”我自己這樣做,我也要求孩子們這樣做。長期以往,孩子們受教師長期行為影響,他們逐漸也養成了良好的品行。
除了自己做榜樣,在教育過程中,我還在孩子們中間找榜樣,誰愛勞動?講衛生?誰守紀律?誰講文明?誰就餐文明不挑食等……我都時時關注,時時表揚給予肯定,引導幼兒發現每個幼兒的優點和進步,并做出評議,比如:被子疊的好、吃飯不挑食、有禮貌、對小朋友友好……同時,也會對做的好的幼兒提出新的要求。幼兒在這種環境中都愿意積極展現自己的優點,主動改正自己的不足,自然而然的孩子們的習慣好了。
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我也不忘時時把愛融進學習里。我把煩瑣的管變為對孩子的理解和信任。把過分的控制變為更多的交流和對話。把過于集中的教育教學全分散給孩子們,用他們的感官去感知這個世界的一切。記得,在一次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他們會問出很多千奇百怪的問題,我會耐心的回答,實在回答不上來的我會查找資料,爭取讓孩子理解。
三、愛是理解和尊重。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需要多一份的理解和尊重的愛,這種愛要能夠把每一個孩子愛到心坎里,愛的是那么溫暖那么無私;孩子犯錯時,能多給孩子一個機會,當孩子取得成績時,會給孩子送上一片掌聲;孩子有疑難時,又是孩子最好的幫手游戲時最好的伙伴最真誠的朋友;當孩子大膽表現自己時,老師是最好的欣賞者。一個甜甜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贊美、一個友善的態度,一顆充滿的愛心……教師要用這份真誠的愛深深地去感染每一個孩子的心靈。
現實生活中父母往往出于“為孩子好”的目的,為孩子做好了他們認為應該的一切,但是由于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結果事與愿違,遭到孩子的反對,造成關系緊張。我們應該信任幼兒、鼓勵幼兒,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時也讓他們幫助別人做一些事。我班制定的 “值日生”制度正是針對此而設的,即每天安排兩個幼兒維持班級紀律、負責班級的簡單事務,如:分發碗勺……每個幼兒都有機會,每個幼兒都可以做,所以在此活動中每個幼兒都得到了不同的鍛煉和發展,不僅學會了做一些簡單的事務,變的熱愛集體、熱愛勞動了,而且增強了幼兒的管理能力和獨立性。因而成人應該看到,幼兒雖然年幼,但是他們同樣有自己的思維,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強加和包辦代替就會使幼兒失去選擇的主動權,使幼兒沒有獨立思考的機會,久而久之,幼兒就會出現事事處處依賴成人或者出現逆反心理,這對幼兒健康心理和思維能力都十分不利。成人應該重視孩子的想法,不應用成人的看法去評價孩子。相應地,幼兒的生活世界也是一個與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那里幼兒不是按固定的眼光或所謂科學、客觀的標準看待事物,不是按習慣性的常規或理論來分析事物合不合理,而是按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表達可不可愛、自己喜不喜歡。他們往往憑借這種臆想或即興、奇異的想法看事物,因而他們眼中的事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賦予變化的。這讓我感受非常深刻的是在我初為人師時,那時的我沒有太多豐富的教學經驗,有的只是一顆熱愛這份事業,熱愛孩子們的心。當時在大班實習,心里有一絲緊張,有一絲好奇,在面對那些調皮、上課不愛聽講的,中午不愛睡覺的孩子起初顯得束手無策。為這些,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并向老教師取經,慢慢地我發掘了孩子們心理的渴望,知道了只有滿足孩子們的需求才是師生間溝通的前提。有一次,孩子們在繪畫時,我發現我們班的梅梅畫了一幅很美的圖畫,可是他畫的海水卻是紅通通的,雖然以前在書本上我也看到過類似的例子,但我仍忍不住問他:“梅梅,你的圖畫好漂亮,可是,為什么你的海水是紅通通的呢?”梅梅見我沒有責備他的意思,便大膽地說:“劉老師,傍晚了,太陽照在海里,海水就是紅紅的呀。”噢,原來是這樣……我微笑地點點頭。事后我想,如果當時我沒有問清楚事情原由,采取訓斥的態度,強令他馬上改正,那么我就無法找到與他溝通的機會,也無法知道他的真實想法了。所以,教師就應該充分認識到:孩子是處于發展中的人,每個幼兒都是等待開墾的金礦,每個孩子都有發展的可能和潛力,教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把自己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而不是一個威嚴的法官,在與孩子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開放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