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大班教育隨筆)
我們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優良的品德,家長要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的感染和影響孩子。如,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家長先要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長自己在孩子面前飲食不要挑精揀肥;這樣,對于善于模仿的孩子來說定是受益匪淺。
父母要轉變觀念,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對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堅持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獨立行走、獨立進餐、獨立就寢等。有時家長不要表現得太能干,有句老話說得好“懶惰母親,勤快兒”,家長要有意識提供孩子鍛煉的機會。
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個反復練習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一貫性主要表現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規則。比如規定孩子起床、進餐、游戲、學習、看電視、睡覺的時間,開始孩子可能不習慣,有時遇上好看的動畫片非要看下去,父母應堅持要求,不能退讓,有的孩子因此會哭鬧,家長可以不予理睬,進行冷處理,孩子感到哭也沒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實。所以,只有堅持要求,才能幫助孩子形成習慣,朝令夕改就難以如意。
一致性則體現在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應一致,特別是現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要注意祖父輩之間對孩子要求的一致。如果家庭成員對孩子所提的要求不一致,會使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聽誰的好,還可能會使孩子養成不同的人面前說不同的話、做不同的事的壞習慣。如吃晚飯了媽媽要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奶奶寶貝孫子,說孩子小整理起來費勁,就包辦代替,自己收拾掉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又怎么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習慣培養的課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是形成幼兒良好習慣的老師,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在父母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覺時,都有意無意地培養著習慣。孩子進入幼兒園后,家長應該多與幼兒園聯系,在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要求與做法上要與幼兒園保持一致,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是獨生子女,而過分地遷就孩子,寵愛孩子,或者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了再嚴格要求也不遲,要知道,壞習慣一旦養成,改造起來遠遠要比塑造難。因此,家庭應該與幼兒園實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