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我被擠出了
每次喝完豆漿或是過渡環節,小朋友需要把椅子搬到鋼琴邊圍成半圓時,我總能聽到小朋友說:“老師我被擠出了。”這時我就會不厭其煩的去幫助他們:“旁邊的小朋友坐過去一點,下次如果小朋友沒來要給他空個位置,這樣椅子就不用動來動去了。”
今天安欣小朋友又被擠出半圓外,她就坐在那兒。也不想辦法融入到半圓中,而其他小朋友也似乎不會讓一讓。
每次有困難,小朋友最先想到的總是老師,如:“老師,紙頭掉了。”“老師,他在玩水。”我覺得這些問題,孩子完全有獨立解決。
今天我沒有幫助安欣,而是讓小朋友去發現讓小朋友幫助她。“今天安欣小朋友速度慢了點,被擠出了圓圈外,你們覺得她坐在那里怎么樣?”這時下朋友們議論紛紛,有的說坐在圈外看不到老師,有的說坐在圈外老師也看不到她,有的說坐在圈外沒人跟她坐游戲,還有的說坐在圈外會開小差的……“我覺得小朋友都說得很好。那你們都坐好了,能不能幫她想個辦法呢?”晶晶說:“讓他們都移過去點。”徐瑞說:“下次旁邊的小朋友給她空出來。”張懷舟說:“中間一排全部往后退跟她對齊。”于是,我們開始實驗每種方法都試了遍,果然都可以,小朋友很高興因為這是他們想出來的 ,而且還找到了最方便的辦法——空出位置。
只有小朋友說過,做過,他們才能真正記住。大班的孩子,更應該是獨立的,教室的主人更應該是孩子,我們該幫助他們發現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教師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