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不抱她不等于不愛她
剛從新疆轉來的張倩小朋友,早晨不愿意進教室,總是由她爸爸親自抱著送到教室,只要一放下來,他便放聲大哭大叫:“爸爸,你回來,再抱抱我吧!在親我一下吧!你聽我對你講最后一句話!”上幼兒園仿佛上刑場,每天老師要在好長時間才能把這孩子從家長手里接過來。
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張倩慢慢適應了幼兒園可她就是改不掉每天早晨到幼兒園哭叫,流淚“生離死別”的這一套。老師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家長的過分溺愛。張倩每天來帶的吃的玩的從不重樣,只要她點名要的,她爸爸準能設法弄來。孩子知道了爸爸的“弱點”——什么都依著她。她就用叫喊和淚水來糾纏父親,于是,老師告訴家長,不能對孩子百依百順,要下定決心改掉孩子這個壞毛病。早晨一時不抱她不親她,不等于不愛她。
父親“狠著心”,不再返回來抱她一次,也不回頭看她一下,更不抱著她傾聽那每天早晨的“最后一句話”。張倩受到兩個多周的“冷落”考驗,知道哭喊沒用,終于改掉了這個壞習慣。家長也有感觸:對!不抱她不等于不愛她。
讀后感:家長過分的疼愛就是溺愛,應該掌控好真愛與溺愛這兩者之間的那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