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遇到問題應該怎么辦
孩子們長大了,遇到的困難也就越來越多,遇到困難怎么辦?是坐著哭?還是請別人幫助?或者想辦法解決?
有一天下午,孩子們吃完水果后,我準備幫女孩子扎頭發了。智涵在旁邊說:“龔老師,我也要扎頭發。”“今天好像智涵沒有帶橡皮筋來哦?”“我沒有帶”“那怎么辦?沒有皮筋就不能扎了。”“不嘛不嘛,我就要扎”智涵耍起了小性子。我當時在幫別的姑娘扎頭發,故意不理她。她看到我不理她,小嘴一撇,眼圈一紅,準備哭出聲。我立馬制止了她“哭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你要扎頭發,可以,但是,你現在沒有橡皮筋,怎么辦?你應該想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哭!”旁邊的小朋友馬上就給出意見了“沒有橡皮筋就不扎頭發呀”“你怎么不帶橡皮筋?”我在旁邊靜靜地聽著,不說話,看看有沒有小朋友能夠給出好的建議。可是孩子畢竟還是孩子,她們給不出解決的方案。這時,我問她“你很想扎頭發嗎?”“嗯”智涵很用力地點點頭,“你可以問凌菲借兩根橡皮筋呀,不過要得到她的允許才可以哦。”本來還在紅眼圈的小姑娘,一聽這話,就像得到了特赦一樣,馬上轉頭詢問凌菲“凌菲,你可以借給我兩根橡皮筋嗎?”“可以的”“龔老師,凌菲同意借給我兩根橡皮筋了”“好的,那等下就過來扎頭發吧”
在扎頭發的時候,我和她說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想辦法,不能用哭來解決,可以請別的小朋友或者老師幫助,她很用力地點點頭。過了不久以后,一天下午,我正在幫助小朋友扎頭發,聽到智涵很開心的叫我“龔老師,我也要扎頭發,但是媽媽沒有拿皮筋給我,不過,我跟凌菲借了,她同意了”“好呀,一會兒過來扎頭發哦”我看著她開心的笑臉,心里很開心。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大人應該怎么辦?很多大人都是直接幫孩子就把事情做好了,不給孩子思考動手的機會。其實,孩子長大了,應該給他們留一些空間,留給他們成長的機會,讓他們在成長中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這段時間的晨練我們都是帶著孩子們在拍皮球,剛開始的時候,有的孩子不會拍,有的孩子拍的皮球彈不起來,甚至有的孩子一拿到皮球就哭。遇到這種問題應該怎么辦?我們三個人分工,一人帶幾個不會拍的,一天教兩個,再及時和家長溝通,讓家長在家里也要經常帶著孩子練球。現在,我們班的孩子大部分不僅僅會拍,能拍很多下,并且有的孩子還能雙手交換拍。看著他們每天一點點地進步,我們心里不止是欣慰,不僅僅是孩子,就連我們遇到困難時也不能退縮,要想辦法把障礙清走,孩子成長的同時,也是在激勵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