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爸爸不經常在身邊怎么辦
《孩子的爸爸經常不在身邊怎么辦?》趙教授:您好!
我兒子3歲半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導師,我知道父母對孩子很重要。因為條件限制,孩子的爸爸被外派了,一個月才回來休假幾天。而我要上班,只有周末和下班的時候才能和孩子在一起。其他時間除了上幼兒園,基本是和老人在一起了。而且,老人也在變,原來是爺爺奶奶,今年又換了我爸爸。我爸爸五一后要回去了,又要換人了。這種情況,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我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保證他的身心發展呢?
他今年才上幼兒園,在幼兒園的表現,老師評價很好。無論是吃飯還是睡覺,還有注意力集中,舉手回答問題等都評語好。老師還說他勇敢,大氣。
可是,他并不想上幼兒園。每早上我一起來,他就起來,說怕媽 媽走了。有段時間說,喜歡做郵差叔叔,送信。“媽 媽,你的信”,每次送信給我,他都會(拿張白紙)讀:“媽 媽,信里寫著:爸爸不上班,媽 媽不上班,外公不買菜,寶寶不上幼兒園。”這種信,他送了好幾次了!
我基本上回家都是以他為主,陪著他的。因為孩子爸爸不常在家,我當怎樣盡量彌補做好爸爸的那份工作呢?畢竟他是男孩子呢!
正思媽 媽
趙教授回答——
正思媽 媽:您好!
看您的提問,我覺得您的孩子表現還是很不錯的,老師的評價很高。您說您的愛人外派,不常接觸孩子,這的確是個缺憾。小孩子一般與媽 媽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但爸爸最好也不要缺席孩子的陪伴與教育。
父親因工作缺席要設法彌補教育功能的缺失
媽 媽和爸爸對孩子的愛,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不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需要爸爸參與教育。特別是男孩子,更應該多與爸爸接觸。現在,我們的許多男孩子缺乏男子漢的氣質,原因很簡單:就是原因缺乏男人的影響。
孩子一出生首先投入母親的懷抱,到了幼兒園是清一色的“娘子軍”,小學也是女老師為絕對的“主力軍”,中學還好一點,男教師稍微多了一些,但女老師還是“主體”。但總體看,我們的孩子從一出生就掉進“女人窩”里了,就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您說,上哪里去找“男子漢”的氣概呢!
從培養孩子良好性格角度說,我是主張父親不要把陪伴、教育孩子的責任一推六二五,都交給母親。父親不要以為自己是男人,是做大事業的,對于孩子的教育不聞不問、不屑一顧。這種觀點是很片面的,是“大男子主義”的表現。
當然,您的家庭情況比較特殊,孩子的父親不常在家里,讓他多陪孩子,也是勉為其難。父親和母親角色、性別不同,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也不同,父母共同培養教育孩子,可以做到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使孩子得到完整的教育。孩子的父親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的教育功能也會是有缺憾、缺失的,應該設法彌補。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一是,孩子的父親回家,要多陪孩子,跟孩子多接觸、交流;二是,父親不在身邊時,要多跟孩子介紹父親平時為人處世的態度和風格,引導孩子向父親學習;三是是創造條件,盡量讓您的孩子多跟男孩子接觸、交往,也可以讓孩子的舅舅、叔叔等男性親戚朋友代替爸爸多與孩子交往、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