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主動一點,有多難?
我們班大部分的小朋友還是很熱情、主動的,但在最近看到了幾件事情,讓我深思。
事件一:午飯過后都有三個小朋友是值日生,一個掛毛巾,一個掃地,一個擦桌子,這三個小朋友是一星期換一次的。經過近一個學期的“訓練”,很多小朋友都撐握了掃地的技巧,擦桌子該怎么擦。最近我發現個別孩子愛“偷懶”,這三個小朋友中她第一個吃完,我說等大多數小朋友都吃完的時候,你來擦桌子,她說:“怎么又是我擦桌子啊,好煩啊!”我追問:“為什么這么說?”她淡定地說:“等一下我電視也不能看,擦桌子還是掛毛巾輕松。”
事件二:現在班級里有了小組長,每組一個,每兩三個星期就會換一次。別看“小組長”這個頭銜很光榮,可是要做的事情的確不少。比如說在吃中飯前要分盤子,分調羹,還要疊毛巾,小朋友吃完豆漿吃完水果都要把盤子里的垃圾去倒掉,最后還要洗好。今天晨間談話,我們開始選小組長了,最后第四組小朋友推選了帥帥來當這個月的小組長,帥帥說:“我不要當小組長了,當小組長太累了!”頓時班級里一陣哄堂大笑。
事件三:中午小朋友們吃完午飯,吃完的小朋友可以去書架上拿一本書坐在位子上看,可隨著吃完飯的小朋友越來越多,活動室的秩序也越來越亂。經常會有小朋友為了搶一本書,而把書架上的書也弄到了地上,還有小朋友把書放在地上,卻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看一本書,這些放在地上的書,無人理睬,甚至還會有小朋友把它用腳來睬,視作沒看見。這種現象在我們班時常發生,每次我看到這種情況我都會非常生氣,大聲的問這些孩子們:“你們沒看見嗎?為什么不幫其他小朋友的忙?”可是每次孩子都很無辜且理直氣壯的說:“這個不是我弄的。”
現在這些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許多孩子在家里都是大人在幫助他們,做很多事情都不積極,收拾整理的習慣和樂于幫助他人的意識較差,認為只要不是自己造成的事情,不需要去承擔,不需要去幫忙。我和我的主班老師交流后,我們兩經常會有意識的把一些助人為樂的小故事說給他們聽,結合他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引起他們的思考,鼓勵她們多做一些身邊的小事,哪怕這件事跟自己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