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管”——為一位焦慮母親而寫的文字
不要“管”——為一位焦慮母親而寫的文字一個人能“管”住多少個人?問管理學專家,會給你一個大概的數字。
我再確切點問:在親密關系中,一個人能管得住幾個人?妻子能“管住”丈夫嗎?一個母親能“管住”多少個孩子?讀到這里,你會有你的答案。
一位母親在昨天的《繪本里的父母成長感悟》網絡分享后加入到我們群,問群里家長,自己孩子總是持續性地被同伴排斥欺負怎么辦?大家討論著的時候,我說,孩子之間的欺負,和大人之間的欺負,有一個共同的原則:柿子揀軟的捏。你的孩子,是不是家里管教很嚴?這位媽 媽說是的,奶奶管得很嚴,我也管孩子,因為孩子總是不聽我的。我小時候也是被家里人管著,管到膽子都變小了,也不自信。那次我帶孩子出去玩,怎么叫都叫不住,我擔心以后孩子再大點,怎么拿得住他。她說到這里,群里好幾個人,都異口同聲地問:為什么要管住孩子?
聽這位媽 媽的描述在我的心里出現了這樣的圖景:一個小女孩,被家里人盯得死死的,出一點錯就會被嚴厲地訓斥甚至打罵。于是小女孩學會了畏畏縮縮地做人,提防一切自己可能“出格”的地方,總擔心自己會犯錯,總擔心不好的事情會發生。小女孩長大了,結了婚有了孩子。孩子身上蓬勃的生命力讓她感到無所適從,感到害怕。她開始像自己的父母約束自己一樣約束自己的孩子。孩子卻總是不服從母親的約束,于是全家人就用更嚴格的方法來約束孩子。最終的結果是母親不愿看到的——孩子總是不聽自己的話,但在外人面前,卻總是最弱小,最受欺負的那一個,因為孩子已經在家人的管束和對家人的反抗中消耗了大量的本來可以用來發展他們自己的能量,在一群孩子中,其他孩子能輕易地判斷出,這個孩子是最弱,最沒有力量的一個。
這位母親自己也說,現在她很難再聽父母講話了,聽到就煩,就容易吵架。所以,她不是自主地選擇用管束的方法來對孩子的,她的選擇,我猜是出于恐懼和無力感——不知道到底應該怎么教孩子,也缺乏在孩子面前堅持原則的勇氣,以及體察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跟隨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的力量。我看到這樣的局面,心里也會涌出一股焦慮的情緒。我知道這位媽 媽現在的迷茫和無力讓她多痛苦,我也知道接下來,不管改變或者不改變,她的路都還很長很艱難。
群里的媽 媽很熱心地給她推薦書來讀,安慰她,支持她。到最后這位媽 媽還是在不停地說,孩子好倔啊,不聽勸啊。簡短的交流,難以讓她把關注點從孩子身上抽回到自己身上。多關注自己而不是孩子,是我期望這位媽 媽做的。我認為她自己處在強烈的不安全感中,很難真正溫柔又堅持原則地教養孩子。
“當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時,我就極有可能以一種高貴、真誠、勇敢的姿態,充滿活力和愛心地來應對生活。這就是人擁有自信時的精神狀態。”
語出薩提亞《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第n次重讀這本書,這句話跳了出來。這句話的街道版本是:你爽了孩子才會爽。懦弱的母親無法教孩子勇敢,不安的母親無法教孩子從容,痛苦的母親無法教孩子幸福。孩子的“問題”,折射出母親的需要,母親需要先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做母親的自我成長的困難在于:你沒有時間讓孩子等自己成長好了再長,你知道自己狀態糟糕,但你每天都需要繼續應對孩子的“問題”。所以面對這樣的母親的痛苦,我經常會有點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因為想想她們的困境我就能體會到別樣的艱難。但我聽過很多個從這樣的困境中掙扎著走出來的家長的故事,她們的成長和轉變有跡可循,稍微羅列一下,供有需要的家長參考。焦慮的,不止是母親,還有父親,所以以下建議是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