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我不想玩了
早晨的晨間活動因天氣不好就只能在教室里進行區角活動了。孩子們各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區域在玩。這次看到亮亮一個人正在建筑角里“壘高”。(在這個區角里投放了廢舊紙杯),他正在將幾個紙杯正反疊放著。一開始,他蠻有興趣地疊了七八個紙杯,嘴里還不停地自言自語,一副興高采烈的樣子,幾遍玩過后,可能覺得沒有什么好玩的,他放下杯子,走到我跟前說:“玲玲老師,我不要玩了。”我問他:“你疊了幾個杯子?”他回答:“我疊了八個,可我不想玩了。”我沒有答復他,這時我也無意識地遞給他幾張泥工板,說:“我再試試看,加上泥工板會怎么樣?”他遲疑地接過泥工板,放在一個杯止,并試著將其余的紙杯往泥工板上放,這樣一來,一個紙杯上就可以疊上兩三個杯子了。亮亮馬上又來興致了,高興地說:“哦,我造了一座大樓!”
分析及反思:
這次的活動作為老師而言,發揮了參與者和引導者的作用。當孩子對活動沒有興致時,想辦法延續和激發幼兒的興趣。而不是用規則來限制幼兒的行動,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身上,卻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當孩子不愿玩時,教師應適時地點撥,將孩子從不愉快的情緒中拉出來,同時給予新的要求,從而激發孩子的活動興趣,引導幼兒不斷地探索和思考,獲得成功的體驗,得到快樂。
通過這個活動讓我想到,教師與幼兒的關系要平等、民主,而不是因為老師高高在上就用各種規則來壓抑孩子。但是在這次的活動中,老師的引導方法還存在缺點。如果請趣味相投的幼兒和亮亮來共同完成這一任務,雖然是同一材料,也可以玩出花樣來,他們會有不同的想法,這樣使孩子在其中拓寬了思路,學到了知識。同時培養了幼兒的協作習慣,形成團結互助、互幫互學,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