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誰是教室的主人
只有他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定的生活規則時,他能管住自己的行為,我們才
認為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這樣的紀律具有靈活型概念,卻不容易被理解又不容易被
采用。但它包含這一個偉大的教育原則,它不同舊時教育里那種絕對的,不容辯駁的
高壓政策下的“不許動”的原則。
看了這段話,我心里突然亮了。想平時的教學中,都曾想“約束”孩子。當孩子說話
時,覺得他夢太吵了,希望他們安靜。可這種“約束”對他們沒有任何作用。相反孩
子們想說的想做的欲望更強了。因為此時我是“主人”,海門市約束者。所以他們的
行為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外人強加的,所以孩子們的安靜是一時的,只要我一離開
,他們會很快的交談起來。
在蒙氏教育中才能找到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讓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規則,不是
去管理他,而是讓他成為教室主人。
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忘記“不許動”的原則,因為其背后隱藏孩子們那種強烈的“我要
動”的欲望。所以不管用什么活動,我們都應該讓孩子動,在滿足孩子們的要求下,
提出要求規則,這時孩子們安靜了,有序了,這才是孩子們自己的紀律。在自由中所
獲得紀律。
所以不管什么時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當他成為自己的主人時,老師只需給予
正確的引導,他就能做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