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對孩子要有耐心
作為幼兒老師,孩子們每天都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不停地提醒他們做這做那,應該這樣做、不能那樣做、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是不對的、接下來又該做什么事情了等等......可在忙忙碌碌一天之后,我們可以在腦海中像放電影一樣回顧一遍今天的場景,并反問自己:“今天是否每一個孩子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絲痕跡呢” ?我們常說要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孩子,對于孩子的點點滴滴即使入眼但不入心,也只是會像過眼的煙云很快便淡忘;而唯有入眼入心才能印象深刻,才能在內心留下烙印,也才能打動自己、打動孩子,拉近彼此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奧斯是我們班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看上去很討人喜歡,可卻經常調皮搗蛋,在與小朋友游戲時、交往時常常發生不愉快。比如他會拉拉女孩子的小辮子,捏捏人家的臉蛋,或者是在排隊外出的時候在隊伍里擠來擠去、推來推去,經常惹得有小朋友告他的狀。也由于他的這種行為,使得我們的集體活動總是出現一絲絲的不和諧。每一次跟他講完道理,他都說知道了,下次再也不這樣了,可是下次依舊如此,這也令我很是苦惱。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這樣猜想:也許他是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也許他只是逗別人玩?我想與其每次都指出他的缺點但卻不起作用,何不換種思路呢?于是我有意識的去接近他,蹲下來和他交談。想想以往都是他抬起頭仰著小臉看著高高在上的我跟他講道理,而此刻當我們四目相對,我看著他的眼睛,慢慢地與他溝通,我發現他有所動容了,于是我便鼓勵他與小伙伴之間要互相謙讓,有玩具要大家一起玩,還要學會遵守班級的要求等等。在平時的活動中,我拋卻對于桓桓的成見,時不時地摸一下他的頭,給他一個會意的微笑,當他在集體面前聲音響亮地念兒歌的時候及時地贊揚他。逐漸地,變化出現了,他不再像之前那樣把我的話當作耳旁風,而是開始在乎我說的話以及我提的要求了,這一點讓我感到欣慰。從桓桓身上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其實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其實都是純潔的、善良的,只要老師出自己的真誠,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的并給以回應的。
當老師蹲下來和孩子交談時,當老師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句肯定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時,當教師真誠地和孩子溝通時……所有的這些細微之處都會使我與孩子們的心走的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