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隨筆:孩子的活動是整合的
在二期課改中,我們力圖營造一個與孩子生活本身相一致的綜合的形態,但是往往有拼湊的痕跡。
一個偶發的事件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一天,我和孩子在操場上早鍛煉。幾個孩子趴在高高疊起的輪胎邊,往里看,還大叫:“龍卷風!
龍卷風!"我走上前一看,在輪胎疊起的筒里,有一些樹葉,被風吹得沿著筒邊扣‘轉。潔潔問:“這是
龍卷風嗎?’’小萬說:“不是,這是被風一吹,樹葉才轉圈的0”潔潔:“里面哪有風啊?”孩子們的
爭論引起我的關注,我想:“為什么不讓孩子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習呢?”
于是,我從教室里拿出了“我和風兒捉迷藏"的活動用具,開始了不知道是“運動"、“生活”、“
游戲”還是“學習”的集體活動。“我和風兒捉迷藏"的活動設計1、2、3是在集體活動中完成,只是第
二和第三點對換一下,因為discovery中的龍卷風和臺風的強烈震撼,正好激起孩子躲避風的愿望。而
“風爺爺”和“制作風車’’放在角落活動中完成。而制作成的風車,可以進行體育游戲《轉風車》。
值得說明的是:這些活動的計劃安排,不在同一天完成。但是我知道:現在會面目全非的。
接著潔潔的問題,我問:“里面沒有風嗎?那么哪里有風啊?"我轉身面對在場地上活動的孩子:“
大家找一找哪里有風?"于是,孩子們用眼睛找風:“樹葉在搖動,樹上有風”、“衣服在飄動,我的身
邊有風”、“我們的三毛球在飄,這里的空中有風”……用自己的身體感受風:“我的臉上涼嗖嗖的”
……用耳朵來找風:“我聽見呼呼的風聲”……小樂說:“露在外面的地方都有風的0"潔潔舊事重提:
“那個輪胎里是龍卷風嗎?"還是小萬:“不是的,風一吹樹葉就轉圈了!毙费a充:“說明輪胎里有
風!蓖跬酰骸褒埦盹L來了可厲害了!”
我介紹:“這張碟里,有說龍卷風的事。"
我又問:“你需要風嗎?”孩子又議論開了:“我現在玩得很熱的,風來了就很涼快”、“我們打
三毛球,不要風"、“對,我跳繩子也不需要風”、“我現在出汗了,不能吹風,會感冒的"……孩子說
了許多要風和不要風的理由。
我又介紹:“好,現在不需要風的孩子去找一找,躲一躲:什么地方是吹不到風的。另外,我還帶
來了有關風的游戲。我們可以一起來玩玩!
于是,一些孩子在“躲風”:大紙箱、布袋、降落傘等等都成了孩
子躲風的工具;一些孩子在制作風車:花壇邊的小木椅,成了孩子的手工作坊;一些孩子在我的帶領下
,跟隨著錄音機里的音樂,做起了“風爺爺”的游戲。 ‘
這時,孩子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已有經驗直接參與活動,而孩子接觸到的內容,也不再以信息為特
征,而是蘊涵在信息的背景與意義之間的聯系之中了。
這時,我盡管帶著“支持者、幫助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與活動,但是“共享者”的角色,讓我并
不在意活動的目標達成,而更關注活動的開展。
孩子的風車做好了,他們在操場上奔跑,比誰的風車轉得快。一個孩子提議:“我們排好隊,不許
跑,只好走,看誰的風車轉得快!碑斔麄兣懦梢粰M隊時,我驚喜地呼叫:“啊,一排五顏六色的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