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健康:不愛動手的小河馬
目標設定:
1.安靜地傾聽故事,理解故事的內容。
2.知道小手的用處很大,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
重點:
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幼兒聽完故事后回答問題,并能讓幼兒自己說。
難點:
幼兒能在完整傾聽故事后回答問題。
設計理念:
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現象非常普遍,常聽到一些家長說自己的孩子不但不自己吃飯,甚至還經常追在后面喂。而故事《不愛動手的小河馬》正好可以激發幼兒自己動手吃飯的欲望,并能夠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通過活動,引導幼兒認真傾聽,再結合課件、以提問的方式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最后通過討論讓幼兒聯系自己,說說自己的小手會做些什么,幫助幼兒學會在以后做一個能自己動手做事情的好習慣。
設計思路:
故事《不愛動手的小河馬》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比較通俗易懂,活動中要求幼兒安靜地傾聽故事,理解故事的內容,知道小手的用處很大,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其實,生活中好多孩子早就懂這個道理,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也愿意自己做。但現實生活中往往是他們根本沒機會做自己的事情,并不是他們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幫忙,而是大人們閑得無聊或怕這怕那,所以都搶著替孩子做了好多事情,使好多孩子失去了自己鍛煉、練習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慢慢地變得不愿意自己做事了,干脆依賴大人了。通過故事幼兒能受到啟發:自己小手的本領是很大的,小朋友都要嘗試著用自己的小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活動準備
1.白板課件:不愛動手的小河馬。
2.電子白板、投影儀、電腦。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導入活動
導語:我們這里來了一位小客人,看看是誰呢? (出示畫面一 小河馬哭)
小河馬哭了,為什么呢? 請小朋友來猜一猜?
二、完整傾聽, 激發思考
畫面二,完整播放故事。
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說到了誰呢?
三、分段欣賞,討論問題
1.欣賞故事前半段 小河馬哭
小河馬為什么哭,讓我們再來聽聽。(出示畫面三-四 教師講故事媽媽給小河馬喂飯和無人喂飯)
提問:(1)小朋友知道小河馬為什么哭嗎?
(2)追問:小河馬平時都是誰喂它吃飯的?
媽媽很晚都沒回來,小河馬肚子餓了,沒人給它喂飯,所以就怎么樣了?
討論:小朋友想想這可怎么辦呢?
2. 欣賞故事中段,小青蛙幫忙
讓我們看看誰來幫助小河馬了?(演示畫面五-六 教師講故事:小青蛙給河馬不停喂飯 河馬繼續哭)
提問:(1)小青蛙是怎樣幫助小河馬的呢?
(2)有了小青蛙的幫助,為什么小河馬還是哭個不停?
討論:這可怎么辦呢?你能幫助小河馬想個辦法嗎?
3. 欣賞故事結尾,解決問題。
讓我們來看看小青蛙又想出了什么好辦法?(畫面七-八教師講故事:青蛙說話河馬自己吃飯)
提問:(1)小青蛙想了什么好辦法,小河馬不哭了?
(2)小青蛙怎么對小河馬說的? 河馬怎么回答?小青蛙又是怎么說的?
四、 嘗試學習,觀察判斷
1. 討論:你喜歡自己吃飯的小河馬還是不愛動手的小河馬?為什么?
提問:你會用小手吃飯嗎?請個別幼兒示范正確拿勺吃東西的樣子,其余幼兒模仿。
2.討論:我們的小手還能干什么?請小朋友回答并表演做事情,其他小朋友一起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