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術:小鴨過橋
二、“小鴨過橋”進行中:情景中激發幼兒創作的興趣
活動開展中始終圍繞“小鴨過橋”的情景加以引導,色括集體觀察討論、生生互動示范、個別指導以及分享交流各環節。因為鴨媽媽的鼓勵,有了第一只勇敢的小鴨上了橋,緊接著
更多的小鴨都來過橋,大家面前池塘中的小鴨們也都想過橋,幼兒做小鴨,先自己上了橋,還叫來了很多朋友一起來過橋。這樣的情景過程讓幼兒帶著高漲的熱情進行創作。
個別指導不能脫離創設好的情景。有幼兒創作出半圓形的圖像就停了下來,等待老師的幫忙指導。此時老師用鴨媽媽的口吻說:“它太害怕了,連脖子腦袋都不敢伸出來,還是不能來過橋,要請你回家啦!”用這樣盼隋景語言鼓勵幼兒、暗示幼兒,才能讓他們享受創作的過程。
分享交流要讓情景延續。分享交流中把大橋拼成大橋,大家一起點數大橋上勇敢的小鴨,孩子們興奮而激動著,遲遲沒有丟棄“小鴨過橋”的情景。活動結束,孩子們還是小鴨,跟
著“鴨媽媽”(老師的角色)一個跟著一個、嘎嘎嘎地往回走。
這樣的情景既是幼兒創作的動力,又是豐富幼兒畫面的指揮棒。
三、“小鴨過橋”之后:我的幾點思考
1.充分發揮欣賞圖像的作用,才會有讓人驚喜的創作
各種神態各異的鴨形象,不只是拿來“過場”,讓教師的大畫面完整美觀。通過觀察第二只鴨的“身體像不像小船”、觀察第三只鴨“為什么要轉頭”、第四只鴨“是怎么上橋的”等,幼兒們關注到了鴨子的形態各異。因而,在之后幼兒的創作中就有抬頭的、半抬頭的、側轉頭的等不同造型,這是充分發揮欣賞圖像的價值帶來的效應。
2.變幼兒的單獨示范為集體互動的過程
這種互動的方式既凋動全場幼兒的興趣,又強化其對兒歌的掌握,并能夠感知“什么叫跟著兒歌創作”的真正意思。另外,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創作時的隨恚性,同時他們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這意味著即使有了兒歌,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操作,因為語言的描述還是比較抽象的。只有通過目視看到演示的過程,他們才能真正理解“平平平、彎彎彎”到半圓形的具體過程。活動設計中讓一名幼兒在前面演示,同時其余的幼兒集體說兒歌,這樣每名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有了這一個環節設置,幼兒在自主創作階段就能夠較自信地進行了。
3.分享交流選用的方式要提早告知幼兒,切勿臨時變動
連成大橋后是比較哪座大橋上勇敢的小鴨多呢,還是只要點數感知創作的成就感,這需要在分享前統一。此次指導教師臨時對三座大橋上的小鴨數量進行比較,這就讓部分幼兒產生一種失落感,無法讓創作時的情緒得到延續。若要選擇比較,需在分享前交代清楚規則,幼兒有了心理準備也就不會感到很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