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案例:三只熊
上海市芷江中路幼兒園 張蓉
實錄:
在溫馨的“三只熊”的家,有三只大小不同憨態可掬的毛絨熊;有大小不同的碗、杯子、勺子;有大小不同的鏡子、梳子;有大小不同的水果、點心;還有彩色廣告紙、油畫棒、面團等……欣欣和珈寶來到“小熊”的家,會和熊的一家做游戲---“請客”、“辦家家”、“梳妝打扮”……每次他們都會將各種物品按大小對應地分發給“三只熊”,還會為他們排隊。隨后,教師引導孩子自己帶禮物送給三只熊。于是,三把不同大小的牙刷來到了小熊的家,三本不同大小的書出現在小熊的家……孩子們越玩越得心應手。物品的擺放只是暫時的,孩子已不滿足。于是,他們打起了面團的主意為小熊的一家做點心。大小不一香噴噴的餅干做出來了,大小不一圓圓的湯團端出來了……小熊的家里天天熱鬧而快樂。
分析:
教師創設了一個孩子喜歡的“小熊的家”這樣的環境---在這個家里有孩子熟悉的角色:熊爸爸、熊媽媽和小熊,這不正出自寶寶自己的家嗎?有爸爸、有媽媽、還有寶寶。在這個家里有孩子們熟悉的物品……創設一種交流的環境,創設一種“能說話”的環境,讓孩子們在這種環境中能夠以各種方式充分體驗與表達。這些環境的創設是針對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設計的,將角色游戲與主題背景下的區角活動相融合,使孩子更容易置身于其中,接納這樣的氛圍。在環境中,教師提供了各種供孩子操作擺弄的材料,這些物品的擺放是無序的,目的是讓孩子把這些物品按大小對應地分給熊的一家,讓問題呈現在環境中,讓孩子在擺弄中認知,在擺弄中探究。當環境的刺激減弱時教師適時地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豐富,使環境出現了新的變化,更富有彈性,新的刺激讓孩子進行了新的探索。同樣是低結構的材料--面團的提供促進了孩子的生成性行為,更能觸發幼兒自主探索和充分表征。孩子是學習者和研究者,是一個社會人,不斷與周圍環境發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