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早期閱讀《誰是好孩子》(精選2篇)
中班早期閱讀《誰是好孩子》 篇1
活動目標:1、在看看、講講的過程中,觀察比較圖畫故事中的角色(猴哥哥、猴妹妹、猴弟弟)的不同行為,大膽地表述理解的閱讀信息。2、學習認真傾聽、大膽猜測、樂于表達,引導幼兒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顒訙蕚洌
1、大圖書一本。
2、猴哥哥、猴妹妹、猴弟弟的頭飾各一個,面具、兩個桃子;顒舆^程:一、 激發興趣,引出主題
今天,我們去郊游嘍!引導幼兒學唱歌曲《郊游》一段。
郊游是件很開心的事情,有幾只小動物手拉手也去郊游了。
二、分段翻閱大圖書,觀察理解故事1、教師翻閱大圖書第一幅,提問:你看到了什么?
2、觀察圖二和圖三,提問:猴哥哥在做什么?這樣做好嗎?為什么?你覺得要怎么上車?猴哥哥在車上做了什么?
小結:猴哥哥的心意是好的,它做哥哥了,幫弟弟妹妹找到了座位,但是它的行為不對,應該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坐。
3、觀察圖五:猴爺爺上車了,它怎么了? 熊阿姨會怎么說呢?
4、觀察圖六和圖七:猴哥哥、猴妹妹、猴弟弟看到猴爺爺后市怎么樣的?最后是誰讓坐了?猴爸爸說誰是好孩子?
5、最后,猴哥哥為什么要戴上面具?(引導幼兒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
6、你認為誰是好孩子呢?為什么?
三、完整欣賞故事
教師與幼兒一起講述故事內容。
四、情景表演
請幼兒戴上頭飾,進一步理解故事情節,感受合作的快樂。
中班早期閱讀《誰是好孩子》 篇2
中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他們能獨立理解一些情節簡單,并且貼近生活場景的故事,而《誰是好孩子》正是這樣一個故事。乘車、讓座位這些場景都是孩子們在生活中時常看到的,所以很容易讓幼兒接受。
一、繪本內容概述
這個故事講述了三只小猴在乘車、讓座時表現出的不同表情與行為,這也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到的,所以很容易讓中班孩子接受,通過觀察以及在共同討論中理解并判斷出誰是好孩子,哪種行為是值得學習的。這對是非道德觀逐漸形成中的中班孩子來說,非常有利于他們的成長。
二、活動過程分析
1.開始部分—— 乘車經驗交流
我以乘車的游戲開始導入課題,孩子的興趣是得到了很好的激發。
2. 觀察圖片,引入主題——請幼兒仔細觀察,并會用較完整的語句表達圖片內容
活動中,我就采用了大圖書的形式簡要理解故事內容。其中要求幼兒觀察圖中小猴子的表情、神態、動作等,并讓幼兒猜測小猴子的語言、行為。判斷是否正確,并在學習表演的基礎上加深對故事的理解。當我觀察到到車上來了一位猴爺爺的這張圖片時,我問孩子們: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怎么做?愛動腦筋的孫維剛小朋友說:“我會把座位讓給老爺爺,我自己拉著汽車上把手!焙⒆拥幕卮鸪龊跷业囊饬,我想孩子肯定有過這樣的乘車經驗,在他的帶動下,其他的孩子也紛紛講述著如何讓座,此環節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課中的第三環節,教師帶幼兒完整欣賞故事部分,我采用的方法是:教師播放一段輕松的音樂,請幼兒一起在這樣輕松的氛圍中,聽老師翻閱大繪本講述故事,以便達到鞏固理解故事內容的作用。音樂的烘托,使得整個活動氛圍創設較好。
3. 活動延伸——討論怎樣做個好孩子
最后我設計的是一個延伸活動,讓幼兒說說身邊的好孩子。這可以說是整個活動的亮點,孩子們都能說出自己認為好孩子應做的行為,并大膽地說出我們身邊的好孩子。希望以他們為榜樣,自己也成為好孩子,孩子們的興致高漲,都以自己也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為驕傲。
雖然課中存在著一些不足(如開始部分的游戲中穿插老奶奶或老爺爺也來乘車,讓孩子提前感知讓座,或許效果會更明顯;小猴子的正面行為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加以鞏固,但反面的行為最好避免),但我覺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平時,我們教師選材就要多側重于材料的適用性及趣味性,這樣,孩子才能在玩中學到知識、體驗活動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