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早期閱讀《寶貝不可以》
設計意圖
●對繪本原著的解讀
《寶貝不可以》選自繪本《大衛不可以》該繪本獲美國1998年凱迪克銀獎;1999年美國圖書館學會年度好書推薦;1998年《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畫書;入選紐約公共圖書館“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一百種圖畫書”(修訂);xx年第七屆日本繪本獎讀者獎。
作者兼繪畫大衛·香農以巧妙的構思、細致的畫面、簡單的文字,將這本書的人物形象、主題內涵詮釋得淋漓盡致。
●繪本作為教材的解讀
該繪本作為教材可以挖掘的點很多,如,畫面的觀察閱讀,故事中重復的結構、主題內涵的理解,甚至是繪本的繪畫風格。但是最能打動小讀者內心的就是故事中主題的內涵。我把這個繪本教學之所以定位在中班,是因為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需要對幼兒有些挑戰性,這個活動對于小班顯然不合適,對于大班幼兒來說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可能較容易理解不可以背后的母愛,對于中班幼兒要理解不可以背后的母愛是有點難度的。
中班孩子的心理特征,介于小班和大班之間,他們有時候像小班那樣需要情景,有時候像大班那樣需要邏輯。那么我認為要讓中班孩子去理解這種主題內涵很關鍵的是要從情景切入,讓他們去關注故事中的情景,再去理解主題內涵,
所以我把目標定位在:1)通過閱讀圖書理解“不可以”后面的愛和關懷,萌發愛媽媽的情感。
2)根據畫面中出現的情景和圖畫符號,合理猜測媽媽的話,學習用完整的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其中第一條目標是活動的重難點,第二條目標是作為一個早期閱讀活動對幼兒書面語言及口頭語言能力的培養目標。
●活動設計脈絡
感受媽媽的愛——理解媽媽的愛——表達對媽媽的愛,這是本次閱讀活動的閱讀脈絡。第一層次以談話的方式引入,從講述喜歡媽媽的理由,到傾聽媽媽的話,孩子們深深感
受到媽媽濃濃的愛,由此引發第一個閱讀期待——為什么會有孩子不愛聽媽媽話?
第二層次是以閱讀理解的方式進行,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之所在。從引導孩子對畫面的閱讀觀察,講述“大衛做得對不對”,引出媽媽的話“大衛,不可以…….”,從畫面符號轉換到語言符號又回歸到對畫面符號的理解,生活中的經驗使孩子們感同身受,由此引發他們的小小討論:“大衛的媽媽到底愛不愛大衛”,陳述分析各自理由的過程,正是理解媽媽的愛的心路歷程——盡管媽媽的話有時不那么讓我們高興,但每句話都裝著媽媽滿滿的愛。
第三層次在愛的表達中落幕,從媽媽送給大衛的愛的禮物——擁抱,引導孩子們學習分享體驗:對媽媽的愛要勇于表達,不僅要講出來,更要用行動來表示。
活動目標:
1、通過閱讀圖書理解“不可以”后面的愛和關懷,萌發愛媽媽的情感。
2、根據畫面中出現的情景和圖畫符號,合理猜測媽媽的話,學習用完整的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錄音:媽媽的話;ppt。
活動過程:
●談話引出
1.說說愛媽媽的理由
——孩子們,今天我們來聊聊媽媽。
——你愛媽媽嗎?為什么?
2.傾聽媽媽的話
——你聽見媽媽說了什么?(幼兒自由闡述)
——聽了這些話你心里怎么想?(開心,高興、感動、激動、溫暖------)
過渡提問:
——那么是不是媽媽的每一句話你們都愛聽呢?真的是這樣嗎?我認識這樣一個孩子,有時候喜歡聽媽媽說話,有時候害怕聽到媽媽說話,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這本書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