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動的玩具》教案(精選3篇)
《會動的玩具》教案 篇1
一、玩具的豐富多彩,激發了幼兒的活動興趣。
在課前,我鼓勵幼兒一起收集各種玩具,如汽車、飛機等各種慣性玩具,還有一些發條玩具、電動玩具。有了這么多好玩的玩具,小朋友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二、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來探索啟動玩具的不同方式。
首先,我鼓勵幼兒自由參觀玩具展,幼兒可以介紹自己帶來的玩具。
初步感知玩具后,我鼓勵幼兒自由選擇玩具進行試玩,但在玩之前,我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觀察自己是怎么讓玩具動起來的。
試玩以后,我請幼兒分別來介紹自己的玩法。通過幼兒的回答,總結,并及時拋出問題:這些玩具動起來的方法一樣嗎?幼兒通過我的疑問,發現有的玩具用手一推,就會動了。有的玩具用線一拉,就會開動了。有的玩具裝了電池就會動了。在幼兒發現的基礎上,我進行總結,幫助幼兒了解慣性玩具,發條玩具和電動玩具的特點。
《會動的玩具》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能積極參加活動,探索啟動玩具的不同方式。
2.樂意與同伴交往,體驗和他人分享玩具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師生共同收集汽車、飛機等各種慣性玩具、發條玩具、電動玩具,并討論玩具的擺放。
2.三個筐。
活動過程:
1.欣賞豐富多彩的玩具。幼兒自由參觀玩具展,幼兒可以介紹自己帶來的玩具。
2.初步探索玩具的不同玩法。
鼓勵幼兒自選玩具,自由操作,教師注意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與方法。
請幼兒說說自己玩的什么玩具,以及是怎樣玩的。
3.發現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開啟方式。
幼兒自由結伴,嘗試不同的玩具操作,比較它們不同的開啟方式。
師:我發現剛才小朋友都玩得很開心,現在請小朋友說說你剛才玩了什么玩具?你是怎么讓它們動起來的?鼓勵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如:小青蛙上了發條就會跳,小火車打開了開關就會跑。
(請小朋友分類擺放)
總結:玩具、玩具、玩具我們用手推著動的,手放了以后它們還會動,它們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慣性玩具; 玩具、玩具、玩具都需要上了發條才會動的,我們也給它們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發條玩具;我們再來看一下玩具、玩具、玩具它們都是靠什么動起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肚子里都藏了什么東西?(電池)原來它們是靠電池才動起來的,打開開關按紐電源接通了它們才會動起來。所以它們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電動玩具。
4. 幼兒再次探索進一步感知外力作用對玩具動起來的影響。
師:剛才小朋友都把玩具寶寶分類了,那小朋友再想想如果我玩發條玩具的時候,發條拉的短一點和拉的長一點會有什么不一樣呢?我們再看一看慣性玩具,如果我推的重一點和輕一點,它們開的又有什么不一樣呢?(幼兒帶著老師的問題進一步探索。)
5.欣賞遙控玩具。
總結:原來發條玩具的繩子拉的越長,它就跑的越快,而且跑的很遠;拉的短一點它就跑的慢一點,近一點。慣性玩具推的重一點,它就開的快一點,遠一點;推的輕一點,它就開的慢一點,近一點。
《會動的玩具》教案 篇3
設計思想:
我們班的幼兒特別喜歡電動玩具,我設計了“會動的玩具”這節課。讓幼兒初步認識電池,通過“電池的變化”,讓幼兒知道電池能通電,認識電池的“正負”極。在實驗中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探索科學的欲望。
活動目標:
1.知道電池能通電,了解電池的用途。
2.讓幼兒學習自己安裝電池,認識電池的“正負”極。
3.提高幼兒對科學活動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電動小汽車人手一只。
2.電池人手兩個。
3.電池充電器一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啟動裝有電池的電動汽車,請幼兒觀察。
提問:
(1) 你玩過電動玩具嗎?
(2) 為什么這些玩具會動?
小結:在會動的玩具里有些玩具是靠安裝電池發動。
二|、操作活動:安裝電池
1.學習認識電池的“正負”極。
2.請幼兒動手給自己的賽車安裝電池。提出操作要求。
(幼兒操作,師幼共同檢查。)
3.操作小結:你注意到了嗎?電動玩具一邊有彈簧,一邊則沒有,有彈簧這邊對電池的負極“—”。沒有彈簧這邊對電池的正極“+”。
三、游戲:賽車
1.排列賽車,開始游戲。
2.請幼兒觀察為什么有些車落后了?
有些車開到半路停了下來。
小結:電池能通電,當電池里的電用完時,玩具就不會動。
四、把電充回來
1.教師以安慰的口吻說,大家別著急,老師想辦法幫你把電池充滿。
2.教師出示電池充電器,給電池充電。
小結:電是一種能量,它萌讓很多東西發光,也能讓物體動起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很重要。
五、活動延伸:
請幼兒去操場繼續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