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會活動:小熊,藏哪了(精選7篇)
中班社會活動:小熊,藏哪了 篇1
設計意圖:今年我帶小班,孩子從家庭來到幼兒園,進入集體生活,要學習與同伴交往,要跟同伴一起活動,要開始他們社會生活的第一步,孩子會有些不適應的表現。如何幫助孩子盡快的熟悉環境,適應集體生活,對集體產生安全感,進而喜歡上幼兒園呢?正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大家來抱抱》是我們自己生成的一節社會活動,幼兒很容易用自己的感官去接觸事物,進而產生心靈的感受。擁抱是一種身體的接觸,更是一種心靈的接觸,通過擁抱增進與老師、同伴間的交流,消除陌生感,讓幼兒逐漸喜歡上幼兒園。
目標:
1、初步學習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對他人的喜愛。
2、體會和同伴以及成人擁抱的親切感。
3、愿意參與集體游戲,大膽表達情感。
準備:
長毛絨玩具(人手一個)、碟片(天線寶寶)、音樂準備:找朋友、進場音樂。
過程:
1、出現各種小動物,讓幼兒與它們抱一抱,體驗抱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感覺。
2、結合生活請幼兒說說被別人抱的經驗。(老師去抱小朋友,讓幼兒體驗被抱的感覺。)
3、小朋友互相抱一抱,初次體驗與同伴抱的感覺。
4、看動畫片,模仿正確的抱同伴的方法,懂得怎樣抱才讓人覺得舒服。
5、再次選擇喜歡的同伴去抱抱。
6、討論還有哪些表達喜歡的方式。我們喜歡一個人,除了可以抱一抱,還可以怎么做,能讓他知道你喜歡他呢?
7、和客人或同伴玩找朋友游戲,在找到朋友后抱一抱。
評析:
本節活動能圍繞新入園孩子心理適應的需要,生成設計適合其年齡特點活動內容,過程組織緊扣目標,從情感體驗入手,豐富幼兒與他人抱一抱的情感體驗,有重點的幫助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斷升華幼兒體驗,特別是電教媒體的運用適時恰當,在給幼兒提供模仿對象的同時,營造了較好的氛圍,進一步激發了幼兒與同伴保抱一抱的情緒。建議,關注過程中個別幼兒的體驗,對一些環節增加預見性。
中班社會活動:小熊,藏哪了 篇2
活動目標:
1、 知道水能解渴,人每天都需要喝水。2、遷移生活經驗并對比,懂得白開水是最好的飲料,喝生水不衛生。3、養成主動喝水的良好習慣活動準備:瓶裝可樂、汽水、橙汁,一杯白開水,一杯自來水活動過程:
一、通過提問,引出話題:
提問:口渴了怎么辦呢?(喝水、喝飲料、吃水果等。)二、出示瓶裝可樂、汽水、橙汁,一杯白開水。遷移生活經驗進行討論:
1、這里有什么?它們是什么味道的?
2、你知道口渴了喝哪種水最解渴、最好呢?
教師告訴幼兒汽水、飲料里面有許多的糖分,還含有許多的二氧化碳,對我們小朋友的身體健康并不好;而白開水里沒有這些成分,喝白開水最解渴,白開水是最好的飲料。
教師拿著杯子到水龍頭前面接了一杯自來水,提問:自來水能喝嗎?為什么?
教師總結:自來水不能喝,因為有很多的細菌還沒有被消滅。只有經過高溫消毒的水才能喝。
三、介紹喝水的重要性。
提問:為什么人每天都要喝水?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大膽地說說。
教師總結:我們人體內每天需要有很多的水,但是我們活動后就會出汗,身體里的一些水就會蒸發掉,因此,我們每天都要給身體補充足夠的水。
四、幼兒欣賞兒歌:咕嚕咕嚕教師:小朋友,如果你現在口渴了,你會喝什么呢?小胖胖口渴了,他喝了什么?他還口渴嗎?
教師念兒歌:咕嚕咕嚕。小朋友請你們一起告訴小胖胖喝什么最解渴好嗎?
兒歌:咕嚕咕嚕太陽大,天氣熱,小胖胖,買汽水,喝可樂,咕嚕咕嚕喝一杯。咕嚕咕嚕喝一杯。一杯兩杯三杯……咕嚕咕嚕咕嚕……喝了好多杯,小胖胖一樣渴,小胖胖一樣熱,還把地上弄了一堆垃圾。
中班社會活動:小熊,藏哪了 篇3
一、說活動教材和幼兒行為分析
繪本《小熊,藏哪了?》講述了一只小熊為了贏得游戲勝利,而不惜離開媽 媽,導致在森林里迷路無助,最后待在原地不動獲救的故事。由此,聯想到中班的孩子,他們活潑好動,喜歡游戲,往往對一些未知的新鮮事物很感興趣。外出活動時,他們總能被一些事物吸引,而此時父母的看管意識不比小班時期,經常發生與家人或團隊走散的事件。我們身邊不乏有這樣活生生的案例,如玩捉迷藏的游戲,因太在意游戲的結果,有的孩子躲在衣櫥幾小時,整個家庭找的人仰馬翻。又如孩子在商場或超市,經常會聽到喇叭里播報:“小朋友,您的媽 媽在廣播室等你。”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可見,在這個時期對中班幼兒進行適當的安全教育,積累一定的自救、求救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社會領域的目標和價值取向,以及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需要,我制定了以下兩點活動目標:
1、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知道活動時不能獨自離開、要注意安全。
2、知道遇到困難或需要時會用適當的方式向成人求救。
三、說活動準備
為了幼兒更好的投入游戲情境中,我設計了捉迷藏的道具背景;活動中采用了ppt圖片來呈現小熊和媽 媽捉迷藏時的樂趣和小熊迷路后焦急、害怕的心理。最后一環節插入2張捕捉到的生活照片:這樣讓幼兒聯系生活討論照片上發生的事情。整個活動運用ppt和圖片進行支架,讓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四、說教法和學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以幼兒為本,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同時老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采用了適宜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游戲法、多媒體教學法、觀察法、提問法、討論法等。教師的教法與幼兒的學法有機結合,共同為目標的完成服務。
五、說活動過程
我為本次活動設計了以下三大環節:
1、游戲導入,喚醒經驗。
首先我和孩子們聊一聊:“你們喜歡玩捉迷藏的游戲嗎?”“你們平時有沒玩過捉迷藏的游戲?”“你們想和沈老師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嗎?”在和孩子玩捉迷藏游戲前約定好游戲規則:沈老師來做找的人,孩子們是躲的人,你們在躲的時候要靜悄悄的,不能發出聲音;被沈老師找到的孩子坐回自己的位置。
游戲后我進行了小結:捉迷藏是個很好玩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有找的人,有躲的人,我們都會躲在安全、隱蔽的地方。 作為活動的開始,運用游戲的方式導入,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2、欣賞課件,理解故事,探索迷路自救的方法。
本環節我又設計了三個環節
(1)、理解故事第一段,小熊玩捉迷藏的前兩次經歷:
小熊第一次躲在石頭下面,第二次躲在草叢里。我這樣問孩子:“小熊兩次都被媽 媽找到了,心里會怎樣想呢?”請幼兒幫小熊想個辦法躲在哪里,才不會讓媽 媽找到。此環節在引導幼兒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大膽地讓幼兒想象小熊兩次都被媽 媽找到后的心理變化。
(2)、聽故事第二段,了解小熊的心理變化。
小熊兩次都被媽 媽找到后,他想:我要走得再遠一點、遠一點,讓媽 媽找不到,于是他趁媽 媽不注意的時候獨自一人離開了,最后在大森林里迷路。“這時小熊該怎么辦呢?”我問孩子,是繼續往前走?還是怎樣?為什么?此處引導幼兒用語言規勸小熊不能往前走。
(3)第三段故事:小熊迷路,探討迷路后的自救方法。
出示ppt背景圖,引發幼兒討論:迷路的小熊怎樣才能找到媽 媽?我們快來幫小熊。這一環節是個重點環節,引發幼兒思考,深化幼兒感受:小熊迷路后害怕的心理和迫急幫小熊找到媽 媽的方法。此處挖掘幼兒的情感和思維,我根據幼兒的回答一一貼出相應的小圖片并進行了經驗的歸整:在大森林里迷路了,最合適的方法就是站在原地等媽 媽來找你,這樣更安全。
3、結合生活圖片,獲得經驗。
通過過渡語:“在生活中你們迷路過嗎?”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上的兩個小朋友怎么了?讓幼兒結合經驗并說一說:走丟了,怎么辦?運用已有經驗,談談自己的想法;讓幼兒知道平時跟爸爸、媽 媽或老師外出時,不能獨自離開爸爸、媽 媽和老師,如果走失后,會用適當的方式向大人求救。
中班社會活動:小熊,藏哪了 篇4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請家長配合,在家里和孩子一起找找哪些物品上有花的圖案,選擇一件或兩件帶到幼兒園,陳列在“花花商店”的貨架上。
2.“吃的東西”和“用的東西”的標記。
活動過程:
一、花兒在哪里
1.師:我們在公園里、花店里,幼兒園的花圃里,找到了許多漂亮的花。我們身邊還有哪些地方有花呢?
2.幼兒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講述自己曾在哪些地方看到過花。
教師將幼兒的表述用簡筆畫的方式記錄在紙上,并及時展示在黑板上。
3.師:有的花長在泥土里,有的花長在水里。有了花,我們的世界變得真美麗!許多我們平時用的物品和吃的東西上也有花的圖案,你們發現了嗎?
4.啟發幼兒尋找有花朵圖案的物品:女孩子的發夾上有花,幼兒園的窗簾上有花,風箏上有花紋,等等。有花朵圖案的物品會更漂亮。
5.師:看到有花的地方和有花朵圖案的物品,你心里覺得怎么樣?喜歡嗎?
二、花花商店的物品
1.師:“花花商店”里的所有物品都有花,你能從這些物品中找到花嗎?
2.教師分發給幼兒每人一件“花花商店”的物品,請幼兒觀察并尋找花的蹤跡。
3.說說你找到的花在哪里,把它指出來。
4.引導幼兒發現花朵圖案在生活中的運用:有些食品包裝上有“花”,如玫瑰花干(蜜餞),玫瑰花茶等。這些圖案告訴我們:這些食物有花的成分。
5.師:媽媽的護膚品、花香沐浴露和洗發水等也有花朵圖案,打開聞一聞,果真有花香的味道。
6. 師:有些物品上的花朵與物品沒有直接關系,它只是使包裝更漂亮,具有裝飾作用。
三、貨架大整理
1.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吃的東西”和“用的東西”的標記,貼到“花花商店”的貨架上。
2.幼兒根據自己手里的物品類型,分類放入貨架,并擺放整齊。
中班社會活動:小熊,藏哪了 篇5
名稱一:小魚游啊游
目標:學習身體平衡地小跑步
材料:金魚胸卡若干
過程: 1.幼兒把金魚胸卡掛在自己的脖子上。
2.教師示范小金魚搖尾巴游來游去的動作:雙手放在身體兩側自由搖擺,往前跑。
3.聽教師念兒歌《找到三個好朋友》,幼兒根據兒歌內容模仿小金魚游泳的動作。
4.活動中,鼓勵幼兒邊念兒歌邊小跑步。
建議:活動前,先讓幼兒熟悉兒歌內容。
名稱二:小魚吐泡泡
目標:手眼協調、感知濕性顏料
材料:印章、濕性顏料、抹布
過程: 1.出示范例圖,請幼兒數一數小魚吐出了幾個泡泡。
2.教師演示印章的使用方法: ——“蘸上顏料后,用力蓋在小魚的旁邊。” “小魚吐的泡泡越多越好。”
3.幼兒給小魚蓋印章,教師觀察幼兒蓋印章情況,給予必要的幫助。
4.陳列幼兒作品,數數泡泡的個數,比比多少。
建議: 1.濕性顏料的水分要少些。
2.印章可以用胡蘿卜削去一個截面替代。
名稱三:捉小魚
目標:練習敏捷地躲閃
材料:與人數相等的魚胸卡、捕魚的網兜(塑圈、大塊花布替代)、歌曲錄音磁帶
過程: 1.家長幫助幼兒將魚胸卡貼在孩子胸前。
2.播放錄音歌曲,家長扮演捕魚人,幼兒扮演小魚開展游戲。
3.家長要聽完最后一句歌詞才可以捕捉小魚(用網或圈套住孩子,或者父母分別拉住花布兩頭向上拋起做成網罩罩住孩子)。
建議: 1.為提高幼兒游戲興趣,家長先可以故意不捕“小魚”。
2.在自然角中飼養小金魚,幼兒在觀賞中逐漸產生對小金魚的喜愛,模仿小金魚游來游去的動作。 3.利用墻面布置——哪些動物水里游,讓幼兒認認說說在水里游的動物的名稱。
附:兒歌
找到一個好朋友(豐豐) 小金魚水里游,東游游西游游。游來游去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小魚吐泡泡(婷婷) 小小魚,吐泡泡,吐出一個小泡泡,吐出一個大泡泡,大大小小真有趣。
中班社會活動:小熊,藏哪了 篇6
活動目標:
1.從氣流吹在臉上的感覺來感受空氣的存在。
2.在與空氣的親密接觸中感受快樂。
活動準備:
1.各種動物吹氣玩具若干。
2.遮眼布或眼罩。
活動過程:
一、誰在親我。
----教師邊念兒歌"找找找,找朋友,找到朋友親親臉",邊帶領幼兒拍手四處走動。當念完兒歌時,兩個朋友立即臉碰臉,親親對方。教師也加入其中,與幼兒相互親親臉。
----有位客人,他也想親親小朋友。
----請幼兒閉上眼睛,教師迅速地拿出大型吹氣玩具,打開氣孔,快速對著每個幼兒的臉吹氣。
----請幼兒說說臉上的感覺,猜猜是誰在親自己的小臉蛋。
----原來是動物玩具在親你們的臉。它是用什么親的?(空氣)
二、親親小臉蛋。
----幼兒自由選擇玩具,超自己臉上放一點氣,親親自己的小臉蛋,感知空氣的存在。
----幼兒結伴,用吹氣玩具互相親親對方的臉。
----除了親親臉,還可以親親哪里?
----幼兒邊念兒歌《親親小臉蛋》:親親小眼睛,眼睛眨一眨;親親小嘴巴,嘴巴撅一撅;親親小鼻子,鼻子聳一聳。邊做相應的動作。
三、誰在吹氣。
----請一組幼兒演示游戲的方法:一幼兒蒙上眼睛,坐在中間,其他幼兒圍在四周,分別拿著吹氣玩具,朝蒙眼者某個部位放氣,然后請蒙眼者說說哪里有氣,有幾個人朝他放氣。
----幼兒5-6人結伴,分組進行游戲,感受與空氣親密接觸、游戲的快樂。
中班社會活動:小熊,藏哪了 篇7
活動設計背景
吃飯時東張西望、撒飯菜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養成“吃飯時要專心、好好吃”的好習慣。
活動目標
1、通過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2、通過復述故事,讓幼兒學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故事內容。
3、通過本次活動讓幼兒知道“吃飯時要專心,不要浪費糧食”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幼兒能完整、生動的講述故事。
2、讓幼兒學會在生活中吃飯時該怎樣做。
活動準備
1、自制掛圖,故事磁帶“大公雞和漏嘴巴”。
2、碗勺模型,“大公雞”卡片,“小弟弟”和“奶奶”手偶。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碗勺模型,提問:碗勺是用來做什么的?讓幼兒猜猜關于吃飯時要注意的一些事,引出故事《大公雞和漏嘴巴》。
二、基本環節:
1、故事里都有誰?發生了什么事情?
2、聽故事后看掛圖,啟發、引導幼兒說出圖片內容。
①小弟弟坐在院子里干什么?
②小弟弟碗里的飯為什么撒得到處都是?
③大公雞來了說什么?然后做了什么?
④大公雞為什么說小弟弟漏嘴巴?
⑤大公雞唱的是什么兒歌?
⑥小弟弟為什么哭了?
⑦奶奶對小弟弟說了什么?
⑧后來小弟弟還撒飯粒嗎?
3、啟發幼兒懂得“吃飯不要東瞧瞧西看看,要專心”的道理。
請幼兒再聽故事,看掛圖復述故事。
三、1、利用大公雞、小弟弟和奶奶的指偶讓幼兒表演故事。
2、自愿表演、分組表演。
四、交流,你是怎樣吃飯的?讓幼兒知道吃飯要好好吃,要像改變后的小弟弟學習。
五、1、讓幼兒自己動手用費紙殼制作碗勺和手指玩偶,教師在旁邊適時適度指導。
2、課后布置背誦《鋤禾》,要求幼兒平時做到不撒飯不剩飯,節約糧食、珍惜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