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語言《傘》活動實錄(通用4篇)
中班語言《傘》活動實錄 篇1
中韓莊幼兒園 李莉
活動目標:
一、 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學會用藝術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
二、 嘗試仿編詩歌,創造優美動聽的語言效果。
三、 通過仿編詩歌體驗創造的快樂,學會助人,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一、 掛圖《傘》,圖上有大楊樹、荷葉、蘑菇、背景圖上畫出下雨的線條。
二、 貼絨教具小喜鵲、小青蛙、小螞蟻等小動物若干。
三、 幼兒繪畫,制作所用的材料若干。
活動過程:
一、 導入:通過提問,從生活經驗導入。
(出示小傘)導入:“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呀?是說說他有什么用呢?
幼1:老師我知道,它是用來遮雨的。
幼2:天熱的時候還可以遮陽光,不讓太陽曬黑。(對于有創意表達很完整的孩子及時的給予鼓勵,并特別鼓勵孩子使用普通話。)
教師提問:“下雨的時候,你有自己的傘嗎?”
幼:有啊
幼:我也有自己的傘,我的傘可漂亮了。
師:“你們都有自己的傘,那下雨的時候,你們知道小動物們怎么辦嗎?想一想,他們會用什么當傘呢?(此時孩子們都不做聲了,好像是不能把生活中的傘與小動物的“傘”聯系起來。為了拓展幼兒的思維和經驗在即將進行的環節出示了大掛圖)
二、 基本部分。
1、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引導幼兒觀察、思考。
教師提問:“小朋友你們看圖片上的天氣怎么啦?幼:下雨了。上面都有哪些小動物呢?
幼:小鳥(哦,那是小喜鵲)、小青蛙、小螞蟻…
師:下雨了我們讓小動物到哪去躲雨呢?為什么呢?(引導幼兒將圖片上的小喜鵲、小青蛙、小螞蟻放到傘下躲雨,并啟發他們說出這樣做的理由,即說出是傘。)
幼1:讓小喜鵲躲到大樹下。師:那楊樹就是小喜鵲的傘嘍。
幼2:小青蛙躲到荷葉下面,用荷葉來當他的傘。
幼3:小螞蟻躲到大蘑菇下,大蘑菇是它的傘。
(綱要中指出;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在此環節圖畫的介入以及教師語言適時的引導拓展了幼兒的思維,同時也非豐富了他們的經驗,也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語言表達的機會。)引導詩歌,并豐富詩句。
教師提問:“大楊樹長在什么地方?
幼:在公路邊(“哦大楊樹長在公路邊”教師及時將幼兒不完整的句子補充完整,楊樹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師:大荷葉長在哪里呢?(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對表達的完整的及時給與表揚。)
幼 1:池塘里。
師:誰還能說得更完整一些。(這樣的提問要根據本班實際情況。)
幼2:荷葉長在池塘里。(對表達完整的幼兒給與掌聲)
師:大蘑菇長在哪里呢?
幼:大蘑菇長在山坡上。(幼兒討論后師生共同聯句組成完整詩歌:“公路邊的大楊樹,是小喜鵲的傘。水塘里的大荷葉是小青蛙的傘。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螞蟻的傘。下雨了我們大家都有一把傘。
(教師評析:在理解作品之前,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發揮文學想象的語境和空間,為幼兒準確的理解作品作了鋪墊,教師首先以特定的情景、圖片吸引幼兒。結合生動的語言描述將幼兒帶入了詩歌的意境中)
2、 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情感,掌握詩句的結構。
教師配上優美的音樂,生動而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引領幼兒想象詩歌溫馨的意境,體會詩歌溫馨的情感。
教師提問:“你們聽了這首詩歌感覺怎么樣?你們覺得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聲音,什么樣的情感來朗讀這首詩歌呢?
幼1:感覺很美,很好聽。
幼2:應該用好聽的聲音。(教師要及時將幼兒的語言整理完整)
幼3:感覺很舒服。(孩子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
引導幼兒有感情的朗讀。
(教師評析:教師以提問、音樂熏染的方法讓幼兒在回憶舊經驗、藝術美的啟示下接受作品。感受詩歌的美。)
3、 啟發幼兒給詩歌起一個很好聽的名字。
幼:《小動物的傘》、《傘》、《好玩的傘》
5、引導幼兒仿編詩歌。
教師提問引導幼兒思考:“想一想,公路邊的大楊樹還可以是誰的傘?水塘里的大荷葉還可以是誰的傘?山坡上的大蘑菇還可以是誰的傘?”
(教師針對幼兒的回答盡量的出示相應的貼絨教具,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想象、回憶,能有不同的表達,并讓幼兒說出原因。)
幼1:“公路邊大楊樹是小花狗的傘。
幼2:水塘里的大荷葉是小魚的傘。
幼3: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蝸牛的傘。
幼4:公路上的大楊樹是小雞的傘。
幼5:水塘里的大荷葉是小蝌蚪的傘。等等
(教師評析:創造性培養是貫穿和融合在教育過程的一切活動之中的,語言教育過程也不能例外。)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體現了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為目標。從培養小班幼兒創新意識人手,進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該活動屬于語言領域的詩歌創編活動,這是一首短小精美的詩歌,在選材上貼近幼兒生活,同時也符合幼兒已有經驗水平。《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這首詩歌采用比擬的手法,形象的勾勒出自然界小動物與其生活環境的關系,形象逼真,充滿溫情,富有童趣,有助于培養幼兒對自然界的熱愛,對生命和友情的關注,學會助人,關注事物之間的關系等。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掛圖等教具讓幼兒理解詩歌內容特別是掛圖中的那些可操作的貼絨教具更激發了幼兒的參與興趣,為幼兒理解作品做好了鋪墊,然后通過提問談話等形式讓幼兒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內容,并借助音樂等藝術手段讓幼兒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在活動中教師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幫助小動物尋找“傘”,描述“傘”,最后形成完整的《傘》的詩歌。幼兒在整個活動中積極主動的參與,有充滿學習的激情,通過仿編詩歌,發展幼兒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性語言表述,讓幼兒體會創作的快樂。
中班語言《傘》活動實錄 篇2
說課
一、幼兒詩歌學習的作用
語言精練、優美、語意含蓄深刻的詩歌對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詩歌能促進幼兒感知覺、思維、想象力及語言的發展。朗朗上口的詩歌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題材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優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意境能批培養幼兒的美感,提高語言水平。
二、設計思路
鑒于詩歌學習對幼兒的種種好處以及結合我園大班組課題“幼兒詩歌學習和快樂識字整合的研究”,因此設計了此次活動。
三、教材分析
詩歌《傘》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作者以清新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比擬描述了大自然與動物之間和諧美妙的聯系,喚起了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保護動物的情感。這首詩語言精練優美,重負性的結構形式朗朗上口,便于幼兒記憶與仿編。
四、活動安排
大班幼兒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已初步發展,具備了類比、遷移能力。因此根據幼兒已有的能力實際、知識水平制定了此次活動的教學目標。
目標:1、運用已有的經驗,幫助小動物尋找合適的“傘”。
2、大膽用語言表達,并自然習得相關漢字。
環節:第一部分:通過多媒體可見學習詩歌《傘》以及相關漢字。
第二部分:通過引導談話,幼兒理解并仿編詩歌,在動手操作中充分想象,進一步仿編詩歌。
第三部分:通過進一步操作鞏固復習識字。
活動名稱:詩歌《傘》
活動目標:1、運用已有的經驗,幫助小動物尋找合適的“傘”。
2、大膽用語言表達,并自然習得相關漢字。
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幼兒操作圖片、漢字卡片
活動過程:
一、展示多媒體
課件,啟發提問:
“在美麗的森林里小動物們出來玩了,我們一起看看誰來了?”(一一出示)
“后來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下雨了,小動物們都要淋濕了,怎么辦呢?我們快快想辦法來幫助它們吧?”
二、感受、理解詩歌
1、我把好辦法編成了詩歌,你們聽聽,聽到些什么?
2、它們找到的是什么傘?是什么顏色的?
3、教師與幼兒一起念兒歌并認識漢字“傘”、“紅色”、“綠色”、“紫色”、“黃色”
三、幼兒為小動物貼畫傘
1、教師啟發:出示小熊,問“什么可以讓小熊作傘?”
2、還有許多小動物在淋雨,我們幫它們尋找合適的傘,如果沒有合適的也可以給它們畫傘。(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做好的幼兒進行仿編)
3、詩歌(將幼兒的作品放入投影機進行)
四、匹配漢字卡片
這里有許多字寶寶,請你為你做的傘找出它的字寶寶。
五、幼兒將自己學會、認識的漢字找出并貼在自己相應的圖片上。
評課
一、從教師預設的整個過程來分析
教師比較重視幼兒的學習過程,創造條件讓幼兒通過直接體驗來學習,使幼兒在直接參與過程中感受到學習、交流的樂趣。
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引發幼兒來猜測森林里會來的小動物。突然下起了雨,引發幼兒想想有什么辦法可以躲雨,通過看看、想想、猜猜,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活動。
其次,在學兒歌過程中,老師充分考慮到了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幫助幼兒有效的投入到本次活動中,并很好地達到自然習得漢字的目標。如:在認識顏色漢字時,屏幕上出現相應的漢字引發
幼兒去尋找,運用跳躍式的字飛入給孩子。
再次,教師又能根據幼兒現有的認知水平,在幼兒操作中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以挖掘幼兒最大潛能的發揮,如:材料中,教師提供了大量的動物,傘的替代物及輔助材料,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開拓了幼兒思維與視野。
二、從目標的定位來看
比較符合二期課改的精神,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來自于幼兒的現有經驗,提升的也是幼兒能夠感悟的經驗。如:第一條目標:運用已有的經驗,幫助小動物尋找合適的“傘”。紅色花朵,黃色的是樹葉在幼兒已有的生活中會經常遇見,通過對已有經驗的提煉,進而提升了幼兒對白色的,黑色的等其他物體來作為小動物合適的“傘”。又如:第二條目標:大膽用語言表達,并自然習得相關漢字。關注幼兒經驗的習得以及對漢字的認識,較好地體現了詩歌與漢字的有機整合。
三、從幼兒對整個活動的表現來看
因教師在本次活動中充分發揮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因此孩子在形象、生動、活潑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演示中自然習得了相關漢字,并在獲得經驗的同時,發展了認知能力,豐富情感體驗。 如幼兒在創編狗熊的傘時,孩子會仿編棕色的山洞是狗熊的傘,綠色的大樹是狗熊的傘,橙色的大樹……五彩繽紛的樹……。
四、建議
1、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師可提供一些暗示性內容,字可以有顏色。因本次活動是初次。
2、教師的教育策略有待提升,對活動中孩子出現的問題給予恰當的回應。
中班語言《傘》活動實錄 篇3
設計思路:
在《傘的世界》主題教學過程中,孩子們欣賞、認識到了各種各樣的傘,并且認識了各種像傘的植物,如“香菇、大松樹”等等。他們還在幼兒園的大樹下發現了蘑菇以及蘑菇下邊的小螞蟻,幼兒為自己的發現高興不已,都說蘑菇一定是小螞蟻的傘。于是我和幼兒一起欣賞了故事《借你一把傘》,從故事了解到小動物也會有自己的傘,并進一步設計了此次詩歌活動——《傘》。
語言精練、優美、語意含蓄深刻的詩歌對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詩歌能促進幼兒感知覺、思維、想象力及語言的發展。朗朗上口的詩歌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題材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優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意境能培養幼兒的美感,提高語言水平。詩歌《傘》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作者以清新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比擬描述了大自然與動物之間和諧美妙的聯系,喚起了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保護動物的情感。這首詩語言精練優美,重復性的結構形式朗朗上口,便于幼兒記憶與仿編。幼兒在充分發揮幼兒想象力的同時能進一步體會到語言的美,學習用美的、好聽的詞語來修飾自己喜歡的東西。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的經驗,幫助小動物尋找合適的“傘”。
2、嘗試運用各種形容詞修飾小動物的“傘”。
3、能發揮想象、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熟悉故事《借你一把傘》
2、了解了各種像傘的動植物。
3、詩歌《傘》動畫課件
活動過程:
一、 展示多媒體課件,啟發提問:
1、在美麗的森林里小動物們出來玩了,我們一起看看誰來了?”(一一出示)
2、后來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3、下雨了,小動物們都要淋濕了,怎么辦呢?我們快快想辦法來幫助它們吧?
二、感受、理解詩歌內容。
1、小動物有沒有找到傘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2、小動物找了什么當傘?
3、小動物的傘是什么樣的呢?(高高的、圓圓的、香香的)
四、看課件完整的欣賞詩歌《傘》。
你們剛剛說的連起來就是一首好聽的詩歌,我們一起來聽聽!
五、學習詩歌《傘》。
跟教師一起學念詩歌——跟課件配音學念詩歌——看課件圖片學念詩歌——集體念詩歌——邊表演邊念詩歌
六、欣賞課件后半部分圖片,學習仿編詩歌《傘》。
1、小白兔、小瓢蟲、小猴子可著急了,什么會是它們的傘呢?
2、花朵、草叢又會是誰的傘呢?
3、它們的傘是什么樣的呢?
六、延伸活動:還有什么會是誰的傘呢?
附詩歌: 傘
高高的大樹,是小鳥的傘;
圓圓的荷葉,是小青蛙的傘;
香香的蘑菇,是小螞蟻的傘······
下雨了,大家都有一把傘。
中班語言《傘》活動實錄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想、看、聽、講來體驗詩歌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美好意境。
2、鼓勵幼兒大膽、主動的表達,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傘》,小青蛙、小白兔、小蜜蜂胸飾若干,荷葉傘、蘑菇傘,紅花傘各一把。
活動流程:
自由想象——討論理解——學習游戲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幼兒自由想象。
演示,動畫“傘”。
提問:這是什么?什么時候要用傘?我們下雨了可以有傘,小動物是想什么辦法不讓雨淋濕的?
二、討論、理解詩歌內容。
1、完整看動畫《傘》
講述看到的小動物,及它們把什么當作傘。
2、分段演示動畫。
根據每個片段進行逐一提問。
重點理解:為什么要選擇不同的傘?知道跟它們的生活習性有關系。
鼓勵幼兒大膽表達。
三、學習朗誦詩歌,情境游戲。
1、演示動畫,一起輕輕地朗誦。
2、能用好聽的聲音和快樂的情緒朗誦。
3、游戲。
情境:(配上音樂)下雨了,小動物們邊找自己的傘,邊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