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教案案例[游戲] 殼中樂
一、活動背景
利用自然物和廢舊物來制作創造,以一物代替另一物的表演和游戲,是一種象征性的思維活動。這種形式的活動符合生態文明的基本觀點: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尤其能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操作技能。這要求幼兒的想象力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能從過去所感知的東西中,分析出個別特性,并結合成一整體,形成表象。游戲時幼兒能控制所處的環境,表現自己的能力和實現愿望,從成功和創造中獲得愉快。正如蘇聯心理學家柳布林斯卡婭所說:“正是這種把以前獲得的印象組合成新的創造物的可能性,正是這種對自身力量的考驗,是游戲使兒童產生巨大愉快的源泉。”游戲中沒有強制的目標,因而減輕為達到目標而產生的緊張,耗費精力小,使幼兒感到輕松、愉快。幼兒的游戲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通過想象,將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動作方式重演別人的活動。在游戲中幼兒不受實際環境的具體條件以及時間的限制,通過想象,創造新情景,如,把掃帚當作馬,把椅子當作汽車。幼兒在游戲中,以真誠的情感,體驗在游戲中的活動,相信虛構的真實性。同時,他們也懂得什么是假裝的。幼兒的游戲在某種程度上與戲劇中反映現實生活相近似。
在一次關于寵物的談話中,我問孩子們:你們家都養了那些寵物?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講出了狗、貓、金魚,有一個小朋友講到了烏龜。當時小朋友很奇怪,烏龜也是寵物嗎?對于我們大人來說,飼養烏龜、中國臺灣小雞已不在希奇,可在孩子們的經驗中寵物大都是狗、貓之類。于是,我告訴他們烏龜代表了長壽,人們在家里是飼養烏龜希望它能帶來好運,也希望能和它成為好朋友。我們在講烏龜的特征時,孩子們都大聲地說:“它有殼。”于是又產生了新的話題“帶殼的小動物”他們講出了蝸牛、螃蟹、河蚌等小動物,希望自己也有一個它們一樣的“殼”,課間活動大家聽了一些關于烏龜、蝸牛的故事,如《聰明的烏龜》、《龜兔賽跑》、《蝸牛城的故事》、《會動的房子》。孩子們時常在地上學烏龜、蝸牛爬、螃蟹走,為了滿足幼兒的需求,于是我讓孩子們想象用什么東西來做它們的殼?有的幼兒說用簍子、有的說用蛋糕盒,還有的說用籃子等。看著孩子們天真的笑臉,滑稽、憨態的動作,我們想:物以制用,進行一次動手游戲,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制作,真正體驗游戲地快樂,以此調動幼兒的主動性,發揮創造性。
二、 幼兒發展情況:
從幼兒的整體水平來看:本班幼兒是剛從小班升入中班,在能力與技能方面比小班時有所提高,但在能力、經驗方面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部分孩子使用剪刀已經很靈活,有的孩子對于畫面的整體布局表現的很好,有的幼兒在畫方面較突出,有的幼兒撕的動作掌握的較好。基于以上原因,我們在材料的準備上把這情況也考慮進去了,準備一些成品、半成品、圖樣等,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
三、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自主地、創造性地選擇各種材料,大膽的進行制作和裝飾。
2、鼓勵幼兒用制作的“殼”進行各種游戲,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游戲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