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閱讀答案(精選5篇)
《地震》閱讀答案 篇1
地震是大地的振動。它發(fā)源于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xiàn)。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fā)生地震約500萬次。小編在這整理了《地震》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地震
①地震是大地的振動。它發(fā)源于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xiàn)。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fā)生地震約500萬次。
②地球的結(jié)構(gòu)就像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震一般發(fā)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同時地殼內(nèi)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chǎn)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巖層、,于是便發(fā)生地震。地下發(fā)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深度。震源濃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為淺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為中源地震,超過300公里的地震為深源地震。對于同樣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樣,可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③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級表示,根據(jù)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能量大小來確定震級,我國一般采用里氏震級。通常把小于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于30個6級地震,或相當于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地震》閱讀題目:
1.請你根據(jù)第②段加點句子的提示,在后面的引號內(nèi)填充相應的詞語。(2分)
2.請將錯位、變形、斷裂三個詞恰當?shù)靥畛湓诘冖诘睦ㄌ柪铩?2分)
3.請你根據(jù)第③段相關內(nèi)容,說說什么叫震級。(2分)
4.蒲松齡曾在《聊齋志異》中記載過一次地震的經(jīng)歷,其中寫道:某處進傾仄,不可汲;某家樓臺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shù)畝。結(jié)合上文的相關知識來看,你認為蒲松齡當年所經(jīng)歷的地震屬于什么類別的地震?(2分)
5.這次汶川大地震,使無數(shù)同胞失去了生命,國人無不為之哀痛。請在下列挽聯(lián)中任選一則,并填充完整。(2分)
(1)九州山河凝血淚/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缺,月圓,生命之星先后隕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震》參考答案:
1、蛋黃蛋清蛋殼
2、變形、斷裂、錯位
3、示例:根據(jù)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能量的大小所表示的地震本身的里氏數(shù),叫震級。
4、淺源地震
5、示例:(1)四海同胞聚愛心或四川人民挺脊梁(2)風起,風落,悼念者淚上下翻飛或天雨,天晴,全國人民上下同心(要求對偶,平仄與否可不作要求)
《地震》閱讀答案 篇2
地震是一種破壞力極強的自然災害,這篇《大地震》將帶我們?nèi)ド钊肓私獾卣稹O旅嬗傻谝环段木W(wǎng)小編為你帶來關于大地震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地震閱讀材料全球每年大約發(fā)生地震500萬次,其中多數(shù)地震我們不能感知,但超強度的大地震則給人類帶來沉重的災難。20xx年10月8日,發(fā)生在南亞次大陸北部地區(qū)的大地震導致超過7萬人喪生。
地震學家都想找到預測地震的方法,有人希望通過動物在地震發(fā)生前的異常行為來預測地震,有人希望通過巖石受壓變形后的形狀來預測地震,有人希望用電腦技術分析地震的活動性,美國科學家曾建議建立一個由800個地球定位系統(tǒng)(GPS)站和200個應變計組成的監(jiān)測網(wǎng),以便更好地監(jiān)測地殼的變化,但直到現(xiàn)在,準確預報地震仍是一個夢想。
1993年,美國科學家認為,他們終于逮到了一條有關地震的“大魚”,于是警告帕克菲爾德地區(qū)的居民,幾天之內(nèi)當?shù)匕l(fā)生地震的可能性高達37%。可是,最后的結(jié)果是人們虛驚一場。1995年,俄羅斯科學家弗拉迪米爾波羅克在利用小地震預測大地震方面似乎取得了突破,因為他成功地預測了日本神戶發(fā)生的大地震,還成功預測了20xx年12月發(fā)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震。可是,接下來他關于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將發(fā)生地震的預測卻沒有成功。于是,人們對他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預兆”的理論提出了質(zhì)疑。
我國科學家尹祥礎用20xx年時間創(chuàng)建了中國獨特的“加卸載響應比”地震預測理論。他認為,臨近地震的時候,地震區(qū)域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非常脆弱,就像一頭負載已經(jīng)達到極限的駱駝一樣,這時候哪怕在駱駝的身上再加一根稻草,就可能把駱駝壓垮。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他于20xx年3月曾預測“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區(qū)未來l到2年內(nèi)發(fā)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20xx年10月發(fā)生在南亞次大陸的大地震印證了他的預言。即使如此,尹祥礎還是認為地震預測是一項科學難題,一旦發(fā)布的地震預測結(jié)果不準確,就可能引起公眾不必要的恐慌。
從理論上說,地震預測應該是在地震發(fā)生之前,能夠明確地指出地震發(fā)生的地點、時間以及規(guī)模、震級等。照這一要求看,迄今為止地震預測技術仍未成熟。
地震學家認為,地震預測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難驗證研究者的思路、方法及觀測結(jié)果。其二,地球具有“不可入性”,僅僅用來自地球表面的觀測資料來推斷地下的物理過程是十分團難的。其三,如果承認地震是地殼內(nèi)的一種臨界現(xiàn)象,那么它具有不穩(wěn)定性,對初始條件的變化十分敏感,這就可能導致對地震發(fā)生時刻的預測的不確定。
看來,人類對地震孕育發(fā)生的原理、規(guī)律雖有所認識,但還沒有完全認識;人類可以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
大地震閱讀題目1.文中介紹的預測地震的方法主要有哪些?請概括并列出。(2分)
2.劃線的句子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說一說“全球每年大約發(fā)生地震500萬次”一句中的“大約”為何不能刪去。
4.地震預測非常困難,但那么多的地震學家仍然孜孜不倦地努力著。請談談你對此的感想。(2分)
大地震閱讀答案24.A.動物在地震發(fā)生前的異常行為;B.通過巖石受壓變形后的形狀;C.用電腦技術分析地震的活動性;D.用地球定位系統(tǒng)(GPS)站和應變計組成的監(jiān)測網(wǎng);E.以“加卸載響應比”預測地震;F.利用小地震預測大地震。
25.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臨近地震時,地震區(qū)域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脆弱的程度,給人以清晰準確的認識。(3分,說明方法1分,作用2分)
26.“約”字表推測,是“大約、大概”的意思;刪去后全球每年地震就限定在“500萬次”,太絕對了,與實際情況不符;這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準確嚴謹?shù)奶攸c。
27.略(點撥:可從科學精神、科學探索、征服自然災害等角度談,要言之有理。)
《地震》閱讀答案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下面我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課文記敘了1994年美國洛杉機大地震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在廢墟中經(jīng)過了38個多小時的挖掘,終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兒子和14個小孩的故事。贊揚了“了不起”的父子倆,歌頌了偉大,無私的父愛,教育學生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有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戰(zhàn)勝困難,獲得成功。這是本組教材以“父母之愛”為專題編排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學習課文應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品讀文本,再現(xiàn)情境,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驗文本,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學習課文內(nèi)容,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zhì)的方法。
2、通過“讀、說”這兩種簡單的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父與子的了不起。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jīng)過,感受父親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諾“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的巨大力量。
4、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zhì)的方法。
四、教學策略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結(jié)合教材特點和五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樂于交流的學習特點,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
1、讀演結(jié)合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讓孩子們“讀、讀、反復讀”。的確,只有把讀作為理解與感悟的手段,通過讀、演,去解決問題,理解應用,才能潛移默化地將文本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
2、品議穿插法。本課教學,通過詞語的比較,句子的推敲,情感的體會等品嘗評議,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本課教學還輔以直觀法、情境教學法,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法上我貫徹指導思想,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設計
分為五大板塊逐一推進:
(一)情境創(chuàng)設,揭示課題
俗話說得好:一個好的開始就相當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課堂教學中也一樣,一個精彩的導課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渲染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我結(jié)合20__年的四川大地震這一現(xiàn)實素材,教學開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圖片,勾起學生對08年這一沉痛事件的回憶,既揭示了本堂課的主題《地震中的父與子》,又營造了濃郁的情感氛圍,有助于學生迅速入情、入境,有便于后面教學的進行。
(二)出示導學提綱,小組合作學習
1、出示導學提綱:(課件)
①父親是怎樣救兒子的?
②說說父親和兒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從文中哪里看出來?
③課文中反復出現(xiàn)“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④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
2、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先讓學生自主學習,再讓小組長安排好組員的分工合作學習,教師再加以引導,特別關注中差生的學習動態(tài),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準確、細膩、深入的把握,獲得情感體驗,增強語感。)
(三)展示交流,體會父子了不起
1、體會父親的了不起。
在展示交流中,我根據(jù)學生反饋情況,相機切入,靈活運用以下這四種方法:
⑴讀一讀,讀出真情
課件出示:
①他挖了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②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通過抓住父親動作描寫,進行對比讀、想像讀等多種形式反復的讀來凸現(xiàn)父親挖掘時間的漫長,體會父親的了不起,讀出真情。)
⑵演一演,演出艱辛
父親的動作只有一個字——挖。作者卻通過突出時間的漫長來表現(xiàn)父親挖的艱難。抓住這個“挖”字想開去,讓學生還能讀懂什么?通過“挖”與“掰”、“抱”、“揀”的動作對比演練,讓學生真切體會到父親挖掘的艱辛。一個“挖”字飽含了這樣豐富的內(nèi)涵,也突出了父親勞動的艱辛,這就是中國文字傳形、傳神、傳情的魅力所在。
⑶品一品,品出實感
挖掘任務的艱巨,勞動的艱辛,時間的漫長,一個人又這樣孤獨無助,以至于父親成了這個樣子(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
出示: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我引導學生想像: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樣的父親?
引導學生通過想像,品析句子,抓住外貌描寫,體會一位歷盡艱辛、衣衫襤褸、疲憊不堪的父親高大形象。
⑷議一議,議出信念
在此基礎上,我隨機追問:是什么支撐著這位父親連續(xù)不斷進行挖掘?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找出文中的重點句: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然后我引導學生交流討論這句話為什么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3次,學生通過討論明白:它是父親對兒子的承諾,是兒子在絕境中滿懷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親堅持到底決不放棄的原因。
小結(jié)寫法,過渡引出。
達爾文說過:“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因此,我及時引導學生總結(jié)寫法,使學生明白學習描寫人物類的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的動作、外貌等方面仔細體味,并展開合理的想象……
2、體會兒子的了不起
在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時,我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體會父親內(nèi)心情感的。怎樣體會阿曼達的了不起呢?我鼓勵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采用小組內(nèi)讀讀,議議,寫寫的方式學習。先聯(lián)系課文及生活實際,走進阿曼達的內(nèi)心世界,寫出阿曼達在廢墟下的內(nèi)心與言行,再聲情并茂地讀出來。通過讀寫融情來體會:是父親的承諾,是父親的愛給兒子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兒子對他人的愛,是父愛的傳承!
3、總結(jié)延伸,升華感情
通過以上教學流程,學生對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語言中,心靈獲得了愛的感動。此時,引讀全文結(jié)尾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讀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讀出父子可親可敬的愛,讀出由愛創(chuàng)造的幸福,讀出自己心底深處愛的震撼。
(四)拓展延伸,當堂訓練
一堂好課的結(jié)束意味著新的課外拓展,根據(jù)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小練筆:
請你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礫下面,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爸爸媽媽,只有14個7歲的小伙伴,阿曼達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假如是你,你又會怎么做呢?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我讓學生寫在課前準備的愛心卡上,留給學生充分時間去寫,然后指名學生上臺展示,引導學生評價修改,最后讓小組內(nèi)互評互改。通過小練筆讓學生將內(nèi)心感受說出來,讓學生的思想與文中情感發(fā)生碰撞,達到交融,得到升華。
(五)設計作業(yè),閱讀鏈接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并積累誦讀。
2、閱讀有關父愛的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等。
《地震》閱讀答案 篇4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地震》,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地震》選自青島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地球和地表的變化》的第三課。本課在學生認識了地球內(nèi)部構(gòu)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礎上,借助對地震成因的探究,引領學生進一步認識地球內(nèi)部的物質(zhì)組成及其運動變化。
接下來說一說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預防地震傷害的方法。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通過實驗來解決。
過程與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與態(tài)度:
3、向?qū)W生進行科學自然觀教育,使學生通過本課學習,體會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斷變化的。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說教學重點:
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預防地震傷害的方法。
四、說教學難點:
向?qū)W生進行科學自然觀教育,使學生通過本課學習,體會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斷變化的。
五、說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毛巾、木棒、課件等。
學生準備:毛巾、木棒。
接下來我談談我對本課教法、學法應用的認識。
六、說教法、學法
學情分析:本課在學生認識了地球內(nèi)部構(gòu)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礎上,學生要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科學探究方法,自主設計實驗,由此推斷地震成因。
根據(jù)教學目標,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及現(xiàn)有的實驗材料,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法: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導入新課,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講解法:教師講解并補充學習材料;
課件展示法:用視頻形象的展示地震;學生可以形象的感知地震這種自然災害。
本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觀察分析:通過觀察和分析對地震進行合理的假設;課標中提出了引導學生猜想的重要性。
動手實驗:通過動手操作實驗,讓學生加深對地震成因的認識;
本課繼續(xù)運用“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jié)論-應用”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我安排的教學過程有四部分:
七、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談話:同學們一定都了解一些地震發(fā)生時的情景,(課件展示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視頻資料和圖片資料)交流這兩次地震的相關知識,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地震的問題。
(二)學習新課,本環(huán)節(jié)安排五個小環(huán)節(jié)。
1.引導學生推斷地震的成因
談話:研究地震首先要研究地震的成因。同學們知道地震時,大地會劇烈地震動,這說明地下也有很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兩個小實驗。
講解:第一個實驗:把桌上的毛巾疊成幾層,平放在桌上,兩手按住毛巾的兩頭,向中間擠壓,觀察毛巾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學生實驗、觀察。匯報實驗結(jié)果。
經(jīng)過擠壓的毛巾,發(fā)生彎曲,成了褶皺狀。地下巖層很像毛巾,也是一層層的,假如地下巖層也受到巨大的擠壓力,你推斷一下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學生討論、匯報。
第二個實驗:用手握住木棍兩端,用力將它壓彎、直至壓斷。注意當木棍被壓斷時,你聽到什么聲音?手有什么感覺?學生實驗、匯報。
地下的巖層受到的擠壓力越來越大時,你認為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如果巖層會被擠壓斷會帶來什么結(jié)果?學生討論、匯報。
2.指導學生認識地震的成因
講解:(出示地震成因示意圖)學生的難點在此體現(xiàn)出來。
3.指導學生了解人們對地震的研究,弘揚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
在1800多年前,張衡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家監(jiān)視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這是我國古代科學的偉大成就。
(課件呈現(xiàn))地震之前不尋常的現(xiàn)象。當看到這些現(xiàn)象時,有可能發(fā)生地震,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預防地震傷害。
4.聯(lián)系學校地震演練,有效預防地震災害
當?shù)卣鸢l(fā)生時,最重要的是立即離開房屋,到室外空曠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傷。如果來得及,最好在離開房屋前,拉斷電閘,熄滅爐火,以免電線著火、爐火傾倒,造成更嚴重的災害。
5.地震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生交流、匯報)教師及時評價。本課重點是讓學生體會生活,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這也是學習科學知識的真諦。
(三)小結(jié)
1.學生自由發(fā)言本課收獲。
2.教師小結(jié),強調(diào)避震小常識。
我的說課到此結(jié)束,謝謝!
《地震》閱讀答案 篇5
各位領導、老師們: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課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下面我將就設計理念、教材、學情分析、課前準備、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后反思八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設計理念
首先,我的設計理念是:
以學生自讀自學、合作探究為主線。注重教師引導的過程和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為目標,注重為學生的理解、感悟,積累搭好橋梁,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感受道閱讀的興趣,體會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學會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每一位學生得到扎扎實實的發(fā)展。
二、教材、學情分析
一節(jié)課的前提是對教材、學情做出正確分析,我是這樣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表現(xiàn)特殊環(huán)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課文,內(nèi)容淺顯,但內(nèi)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jīng)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這篇課文以父親在救助兒子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父親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為主線,寫出了父與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學。
但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怎樣才能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搭設一座橋梁,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關鍵,好在五年級的學生正是自我意識強烈,而且感情比較豐富的年齡,這篇課文課文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點,我感覺只要方法得當,這篇課文的教學是對他們盡行感恩教育的好選擇。
三、課前準備
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順利進行,我所做的準備工作是:
教師準備:認真?zhèn)湔n,制作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字詞,熟讀課文,劃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四、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參要求,這篇課文總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8個生字,學會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辟、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于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4、領悟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zhì)的表達方法。
根據(jù)這節(jié)課的特點,我設計的第一課時的目標是:
1、能正確認讀生字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五、重點、難點:
其中教學目標2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教學目標3既是本課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為了有效地抓重點、突難點。我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質(zhì)疑問難
1、出示課題“掌聲”,要求把課題讀好。
2、檢查預習。
(1)指名說學會了哪些詞語。
(2)出示詞語,指名讀。
(3)通過預習,你還知道了哪些內(nèi)容?
(4)你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
這幾步的設計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學生的朗讀障礙,摸清學生對課文的認知情況,以便以學定教。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古人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二)提問題,自讀自悟
摸清認知情況后,我將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學課文。
1、我設計的問題如下;
課文中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你是從那些地方看出來的?邊讀邊想劃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把相關的句子劃一劃,可以默讀也可以出聲讀,自己解決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組討論,目的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注重語文學習中的自讀、自學、合作探究性學習,為學生的理解、感悟架好“橋梁”,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興趣,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三)交流引讀,抓重點,突難點。
學生自學完畢后,我將引導學生交流,抓重點,突難點,具體操作如下:
1、交流父親的了不起時具體步驟如下:
(1)指名說,隨機說出相關段落。
(2)問你是從句子中的哪些詞語體會到的?
(3)能帶著自己的體會讀出來嗎?
(4)學生練讀。
(5)指名讀。(必要時,老師可進行范讀。)
(6)同桌互讀。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能夠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梳理出父親的愛與執(zhí)著。在交流“他挖了8小時,12小時……”這個段落時,我采用了讓學生回答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時這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親的了不起。
2、在交流兒子的了不起時,除了進行上述步驟,還設計了一些讓學生身臨其境,談感受的題。如:
在交流“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這一段落時,我采取了我敘述讓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的環(huán)節(jié),然后說出在廢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時的阿曼達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
這樣既能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初步學會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處地的思考問題,初步學會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又能使學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實現(xiàn)了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這一目標要求,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四)再次質(zhì)疑,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理解課文之后,再次質(zhì)疑:“同學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處理學生交流中的遺留問題。然后問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學生理出讀書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
再次質(zhì)疑完畢后,我主動引出有父愛老師想到了母愛,并配樂朗讀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聯(lián)想自己的父母為自己做的日常瑣事,并布置把其寫成文章,最后向?qū)W生推薦書目。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學生的思維,加強學生的積累,讓學生見識各種方式的愛;二是《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描述的父愛是必較外顯的,而且是用地震這一特殊情況來展現(xiàn)的,可以說比較驚天動地,學生可能誤以為只有那樣才能稱的上愛,我講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白平實中也能見真情,讓學生懂得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事雖然平凡,并且他們認為是很平常、很應該的事,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這簡單、平凡中蘊含著父對他們深深的愛與濃濃的情。從而使他們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