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的問題與對策
二,教師要對這次參觀游覽活動做一個小結和評價。
三,要提供有關材料,以供幼兒開展有關的游戲。那么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參觀郵局,還有逛超市這些課例,都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接下來我們再來分享一個情感陶冶教學模式,情感陶冶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創設情境,啟發幼兒聯想,誘發新的情緒體驗,使幼兒與現實中情境表演中,或作品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情情相通,在心靈深處產生強烈的共鳴,并作出反應,從而使幼兒在遇到類似的真實情境時,更容易產生移情,作出親社會行為,他的程序與策略,情感陶冶教學模式,包括情感激發,情緒追憶,情感換位和實際行動四個環節,情感激發也叫認知提示,指通過成人的言語提示,組織幼兒通過討論、繪畫、唱歌、游戲、表演等形式,幫助幼兒辨別各種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觀點和情感,促進幼兒辨別他人情感,效仿他人觀點,及進入他人角色能力的發展,進而促進幼兒認知水平和社會理解水平的提高,為產生移情奠定良好的基礎。
情緒追憶,是運用言語提示,喚醒幼兒在過去生活經歷中親身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體驗,引起他們對情緒體驗產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聯想。加強情緒體驗與特定社會情境之間的聯系,這個情緒追憶,比如說在我們上大班的社會課“生病的小朋友”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比如說你生病的時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最希望得到誰的幫助?這時候讓孩子在回憶他生病的時候,他的感受,這樣就是情緒追憶。
還有一個是情感換位,情感換位是教師提供一系列由近及遠的社會情境,讓幼兒分析討論和扮演角色,從而使幼兒轉換角色去體驗某種情緒,情感的狀態,并促進其角色轉換能力的發展,通過情緒追憶和情感換位,幼兒得以把過去的情緒,情感體驗遷移到相應的社會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體驗或設想他人正在體驗的情緒情感,從而產生移情。
實際行動是組織幼兒將自己移情的體驗表達出來,與同伴老師進行交流,在這一步驟中,教師是指揮,幼兒是主體,教師指揮幼兒操練,要注意操練的實效性,移情形式要多樣。一,應用性操練。教師根據活動前的預想,提供幼兒抒發感情,作出積極行為的情境,讓幼兒實際做一遍,例如在“關心生病的小朋友”活動中,請幼兒按照意愿選擇關心病人的方法,參加相應的小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有的孩子說,要給生病的小朋友送水果,送一封信,還有送花,送一張賀卡等等,這些讓幼兒先來選擇他關心病人的方式,然后參加小組活動。第二就是表演性的練習,表演性的練習,包括你的事例分析和行為練習,即先舉出假設的各種典型的社會情景或事例,或通過欣賞表演兒歌等等,讓幼兒分析出該種情形下,怎樣做才能帶給別人歡樂,并根據幼兒的提議,讓大家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從中體驗不同的情感,教師應鼓勵幼兒,用動作和表演進行表演練習,使所學的新知識逐步深化,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大班社會活動,他為什么哭的?最后一個環節中,教師讓幼兒扮演哭的人與關心者,幼兒在表演中,抒發了關心他人的情感,體驗關心他人的行為,那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比如說關心生病的小朋友,我是媽媽的小幫手,都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接下來我們再與大家談一談,角色扮演教學模式。角色扮演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幼兒了解人際關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學習以適當的行為方式,進行溝通,從而掌握互助合作等友好交往技能,發展幼兒語言交流能力和想象力,使幼兒實踐和嘗試自己解決社交問題的辦法,這種方法的程序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