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的問題與對策
一是教師要創設情境,情境的創設要力求真實生動,有人有景,場景的布置及道具要盡量的簡單,化裝突出人物身份的主要特點,使幼兒能夠看懂就行,如需要幼兒扮演角色,應事先物色人選,組織排練,活動開始的時候,教師要用語言向幼兒介紹場景,這是什么地方,是什么角色,和主演者,以引起幼兒觀看表演的興趣,并向幼兒交待任務,提醒他們仔細觀看表演者的表情、動作,記住表演的內容,以便在觀看后進行討論,這是先創設情境。
再有一個就是表演。為了使全體幼兒能夠清清楚楚的看清楚表演內容,表演者要面向全體幼兒,表演速度要適中,可以完整的表演,也可以分段表演,一個是把全部表演完之后進行討論,再一種就是孩子一邊表演,一邊教師組織孩子進行討論。
第三一步就是討論明理。觀看表演之后,教師應圍繞活動目標,有重點的提問,引導幼兒討論評價表演中人物的言行,激發某種情感,提出今后行為的選擇建議,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水平和判斷能力。討論時教師要尊重幼兒,讓他們暢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看法,通過幼兒自己的活動,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討論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小組合作形式,在此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甚至展開爭論,要鼓勵幼兒談出,帶有個人情感的理解,鼓勵創新。
第四個環節就是學習表演,幼兒有表演和模仿的興趣,在這個階段中,教師要組織全班幼兒分組,分角色進行表演,從而鞏固在活動中獲得的行為規范,有時可以讓部分幼兒參與表演,其他幼兒再次觀看,還要依據具體的活動內容和教學環境來定。幼兒通過表演,進一步判斷道德行為,在進行表演中,更好的掌握道德行為要求,那么在我們日常教學活動中,比如說媽媽我愛你,還有小記者這些教學活動,都可以采用這種角色扮演教學模式來進行。
第四種模式是實際練習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教學目標是讓幼兒在做中學,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及交往能力,幫助幼兒內化道德規范,行為準則,這種模式的程序與策略是,第一要激發愿望,活動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出示實物,圖片等直觀教具,并以簡短的語言激發幼兒對某一問題的興趣,激起幼兒參與實踐練習的愿望,例如在“做事有條理”活動中,教師出示一堆零亂的物品,引發幼兒整理的興趣,并問小朋友們,你們看這張桌子上有什么東西?這些物品放的怎么樣?讓我們來把這些東西整理一下好嗎?這樣就自然而然的激起幼兒參與練習的愿望。社會活動,我是媽媽的小幫手也是這樣的,他媽媽生病了,小兔子看到家里很亂,那么兔子姐姐就引導小朋友,這么零亂的房間,我們應該怎么做,從而也是自然而然的激起了幼兒參與練習的愿望。
第二就是方法的學習。在這一階段中,一是要組織幼兒討論交流某一情境中的行為要求,通過概括讓幼兒知道怎樣去行動,例如我們是小主人的活動中,教師把幼兒討論的結果進行小結,使中班幼兒懂得,當小班的弟弟妹妹來作客的時候,我們要做好小主人,可以先做自我介紹,說說自己的名字、班級,再帶領客人參觀我們的教室,然后帶他們一起玩兒,一起做游戲。第二,就是請部分幼兒根據老師創設的情境,嘗試正確的做法,其他幼兒觀看臺上幼兒的做法后進行評價,從而學習正確的行為方法。例如,在“做事有條理”的活動中,讓部分幼兒嘗試整理物品,其他幼兒通過觀察、思考、評價,而懂得整理物品的正確行為程序,即大的物品放在下面,小的物品放在上面,這樣做才整齊有序,便于搬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