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的問題與對策
三,行為練習。孩子獲得一定的方法之后,既讓幼兒練習,教師要巡回觀察,可以幼兒分成小組展開練習,互相觀察,看行為是否合乎要求,教師針對幼兒練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糾正的方法,同時讓行為準確無誤的幼兒,上臺示范,使幼兒對行為要求有更明確的了解。此外,應盡可能的組織幼兒在游戲中,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行為練習。
四,小結評價,教師要對活動的主要內容和幼兒的練習情況進行小結評價。同時向幼兒提出活動后的練習要求,使教學延伸到課外、園外,只有這樣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夠逐步形成。那么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是小主人、小交警這些課,都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模式。
第五種教學模式是藝術感染教學模式。藝術感染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是,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社會知識,提高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使幼兒理解和掌握運用于藝術作品中的社會知識和行為要求,這種方法的程序和策略是:一,欣賞藝術作品,這里所說的藝術作品是指文學藝術作品,即詩歌、故事、散文等,教學一開始,教師給幼兒生動流暢的講述故事,富有感情的朗誦、散文、詩歌,使幼兒在欣賞文學作品中受到感染,為了使藝術作品更好的發揮教育作用,教師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活動前,教師應該精心的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健康的、有益的、有啟迪性的作品。二是根據幼兒對語言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適時的講解啟發,對由作品中表現的主題要重點給予提示,使孩子更好的從中領悟到道理。
二,討論小結。社會教育活動中,讓幼兒欣賞文學藝術作品的目的,是為了讓幼兒明理、激情,進而導型。因此,欣賞藝術作品之后,就是應該圍繞教學要求,提出一些問題,讓幼兒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從而明白蘊藏在某個作品當中的某個道理,激發良好的情感,并影響其以后的行為。討論時,教師要尊重幼兒,鼓勵他們暢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看法,討論后,教師要進行小結,引導幼兒得出正確的認識。對幼兒提出行為上的要求。
第三,就是聯想深化。教師要適當的拓寬活動內容,這一階段可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或對一些社會現象進行評論,以促進道德知識進一步內化。例如在大班“做個守信用的孩子”活動中,教師在組織幼兒討論,波波和樂樂的作品的基礎上,開拓幼兒的思路,讓幼兒分析另外兩個事例,使幼兒能進一步領悟蘊含在作品中的道德知識、明辨是非,并以此指導自己的道德行為。
四,是創作實踐。幼兒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識之后,教師可組織幼兒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創作實踐活動,讓幼兒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培養良好的行為。例如,在“三只想生病的小狗”活動中,教師組織為媽媽開個小小音樂會,在音樂會上,讓幼兒唱有關愛媽媽的歌,并將自己親自制作的禮物布置在媽媽的照片旁,這些活動都可以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讓他們懂得愛媽媽的一些實際行動。那么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比如說有這些課例,“三只想生病的小狗”、“香噴噴的文字”等課都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模式。
接下來我為大家帶來分享這樣一個話題,就是說在我們的主題活動下,我們如何的有效整合教育元素,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