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 媽是怎樣煉成的?
《媽 媽課》這本書是韓國暢銷書no.1,是風靡亞洲的“媽 媽智慧”之道。令人驚奇的是作者-智光大師,他是一名男性,并且自己沒有子女,看書之前我也很好奇這本書是怎樣寫出來的?帶著這個問題,一頁一頁去看,才發現原來從大師的眼里竟然看出了平常人也許不會注意的一些小智慧。全書一共分為四章:對孩子的愛因時而異;父母的品性會遺傳給孩子;課業負擔會壓垮孩子;父母與孩子共享幸福的靜心大法。最后結束語也很經典,媽 媽幸福了,孩子才會幸福。
父母無法戰勝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們都困惑的問題,為什么會這樣呢?自己是家長,明明應該在孩子面前有威信,讓孩子時刻都聽自己的,可實事上卻不是這樣的,往往在與孩子的爭斗過程中,以父母完敗而結束,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難以割舍,總是在孩子的堅持與固執中敗下陣來。孩子贏還是父母贏都不可取,可取的是雙贏。這就需要智慧,慢慢一起往下讀吧。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為什么在孩子的眼里有時候他們卻不需要父母的愛,說他受夠了?那便是父母愛的方式不對。媽 媽你認識到了這一點嗎?
對孩子的愛要從懷孕就開始,F在很多情況是這樣的,做父母的還在談情說愛的階段,但一不小有了孩子,在膽戰心驚與父母的干預下迅速結婚生子,自己都還是個孩子,還沒有做好要孩子的準備;還有一些人夫妻感情變了,或一方有外遇了,希望生個孩子來維系夫妻關系;當然也有許多是不要孩子,因為傳宗接代給老人交代而要了孩子,這些情況之下,父母根本沒有全心全意地對孩子付出真愛,那孩子在媽 媽肚子里也就感受不到愛和溫暖,孩子生下來之后性格大多孤僻不好。所以請媽 媽們在決定生孩子之前,做好一切準備,全心全意地期待著孩子的降臨。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同時期,媽 媽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愛孩子。幼兒期,因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的心性的形成來自于母親的愛。“三歲看第,百歲不改”,所以這個時期,媽 媽至少要撫養孩子到三歲,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與心性。
而青春期的孩子,情感與思想都逐漸以自我為中心,呈現多樣性,這個時期也是最會叛逆與父母作對的時期。這個時期,父母能做的便是守護,讓孩子自立,自己去吸收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教訓,他們會自己慢慢長大。
成年后,孩子學會了自立的本領,需要走出父母的懷抱,去走自己的路了,往往這個時候父母會患得患失,但其實父母能做的便是成全,冷靜地愛,讓孩子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
不要給孩子畫地為牢。父母總是希望子女才貌雙全,可以當成自己在同事在朋友面前炫耀的物品。所以為孩子有些炫耀的資本,做父母的就把孩子送到一個又一個課外輔導班,奧數班、舞蹈班、鋼琴班、跆拳道班等等,恨不得孩子十八班武藝,樣樣精通。實際上呢,大多孩子因為這些而叫苦不跌,漸漸叛逆,反而迷上游戲或跟社會上的壞人在一起。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希望能更自由,輕松地學習與玩樂。
讓孩子感受到媽 媽全心全意地真心。孩子不能全能,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朝著媽 媽的心中所盼望的方向成長,有時候他會犯錯,有時候他在某方面比不上別人,如果這時候媽 媽表現出討厭的情緒,對孩子的打擊是無限大的。“即使你說話結巴,媽 媽也會愛你的”“哪怕世界上所有人都認為你不對,媽 媽也會愛你的”“你殘疾也好,成績差也好,惹事生非也好,媽 媽會一直愛你”,這才是媽 媽應該有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