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需要回歸文本
設置恰當的課堂情境也是學生認知所需求的,如:胡明道老師上《紙船》時,設置了刺激性的情境,出示一油輪圖片,介紹一個女孩出國留學的經歷,她在不停的疊著紙船,問生:你有何疑問?生很快得出:1,為什么疊紙船?2,為什么要悲傷?這樣學生走進文本的欲望就很強烈,師接著順勢引導。學生一旦走進文本之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內在的情感、對信息的需求使他們不斷的去挖掘,與語言文字不斷的發生碰撞,反復觸發其內在的情感,如:《老王》一文,老王是一個踩三輪的,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為人非常的善良,從他對我一家的態度可以看出,臨死前的頭一天還提著香油和雞蛋送給我,說不要錢。幾天沒見到老王了,后來才得知他在第二天就死了,所以“我”突然就感覺到這是“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讓學生走進文本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最后認識到象老王這樣的弱勢群體是需要關愛和同情的,人格的平等才是最可貴的。
教師還要正確處理“放”和“收”的關系,1.課堂上要有充分的與文本的對話與交流。2.課堂上要給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以充足的時間。3.教師還要能設計很好的既注重文本閱讀又能調動學生閱讀體驗的話題。至于“收”,應該是教師的恰如其分的點評、小結與講析,因為現在很多語文課堂教學的環節教師一般比較注重“過渡”而忽視小結;應該是教師機智而藝術的牽引,因為在學生的課堂活動中,可能會出現偏離教學主線的“擦邊球”,甚至是遠離教學主線的“任意球”,那么,教師用及時的“收”來糾正和牽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還要善于在一定的時候抓住機會“打住”課中活動,因為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收”不住就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了。例如:《變色龍》中,奧的“變”在我們的周圍你是否見過或聽過呢?說明這種“變”在繼續,師很快又收回來,“你想在生活中見到他嗎?”“永別了!”
執教《孤獨之旅》時的一個實錄片段:師:同學們,如果你是一位導演,準備將《孤獨之旅》一文中農家少年杜小康在蘆葦蕩放鴨的經歷拍成電影,你準備將哪些鏡頭搬上銀幕呢?請大家再讀課文,結合相關句子,發揮想象,把這個鏡頭描繪出來。(這是“放”,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創造出新的形象)
生:我設計的鏡頭是——杜小康嘴里嚼著一截蘆根,目光追隨著鴨子,鴨群漸去漸遠,消失在蘆蕩深處,水面的波紋,漸漸地平靜下去……
生:我設計的鏡頭是——杜小康追趕鴨子,迷路了,他頹然坐在地上,四周,是密密麻麻的蘆葦,像山一樣包圍著他,白白的蘆花,使得他的目光有些迷離,一聲水鳥的啼叫,打破了蘆蕩的寂靜……
生:我設計的鏡頭是——杜小康坐在船頭,雙手抱膝,任小船在水里漂浮,他的眼前,慢慢浮現出油麻地的小伙伴來,他們一起捉迷藏,一起去偷羅漢豆……(以上是學生的回答,因為“放”了,學生的思維就容易被激發,而且,還因為學生對文學作品不同角度的主觀感受,答案就容易精彩紛呈。)
師:同學們設計的鏡頭,角度不同,手法不一,但是,老師感覺到,他們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你能說說這個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嗎?(這是“收”,對學生的課堂活動信息進行及時的整理,抓住關鍵,向著課堂的預設目標牽引。)
生:我覺得,這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用環境來渲染主人公的孤獨。
師:恩,那么,他們為什么都要來渲染孤獨呢?(追問,再“收”。)
生:為了表現杜小康在孤獨中堅強地成長。(回歸主旨,“收”到實效。)
當然,文本意識的回歸,并非去走脫離實際,輕視實踐的老路,更不是要把學生困在書本上,而是在強調文本意識的基礎上,更好的去理解把握文本,進而實現對文本閱讀的超越。例如,閱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學生可以從中了解到在封建科舉制度下,不同生活境遇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體驗到他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世態炎涼,從而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對于知識分子的深層毒害和封建社會人們對于弱勢群體的漠視和冷酷。后者主要針對現實生活而言,學生一旦將自身的生活積累和生活經驗融入文本之中,就會通過自身的獨特體驗創造出嶄新的形象,顯示自己對文本生活的獨到見解;反過來,學生又可以用文本中積累到的生活經驗、領悟到的生活意蘊觀照現實生活,形成自身對現實生活的意見、看法、觀念,創造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老師既要善于把學生體驗到的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引進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現實的文本生活引進現實,實現兩種生活的對流,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