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入境,以問導思——我所認為的好語文課
當前,在全面倡導素質教育,積極推進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么呢?我個人認為,好的語文課應當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應當致力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學生地位,應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即強調語文學習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尊重,以一定的參與度為標準,就廣度而言,要看是不是絕大多數(或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就深度而言,要看學生是被動、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學習,要看理解程度、學習質量是否得到提升。但這種主體地位的尊重,不是片面地強調學生的課堂地位,把課堂上的一切都交給學生,甚至斷言:以講為主的課絕對不是好課。其實,“講”本身沒什么錯,關鍵是“講”什么,怎么講,“講”到什么程度。絕不能不分具體情況將所有的“講”與“滿堂灌”混為一談。所以,我認為教師根據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教法,只要讓學生有所得,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根據不同課型和學生的特點及認知規律,構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多樣的課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多樣的交流與合作,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這樣的課就是好課。當然,一堂好課首先要創設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于潛移默化中能力得到發展。
第一, 創設情境,給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
課堂氣氛、學生情緒、教師感染力三者的和諧統一,是教學手段實施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多年來我倡導“情境教學法”,營造了學生樂學、愛學、溫馨愉快的課堂氣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學生接受信息的閥門,積極的情感是學生認識活動的“能源”和“發動機”。因此,教師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響,以情引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導情。給學生以微笑,期待和贊許,與學生進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感到教師可信,可親,可愛,從而產生一種滿意,喜愛的情感。
“入境動情”是教師送給學生的第一束鮮花,視為教學“定調”,能一下子抓住學生,
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欲望。我在上《我與地壇》的第一節時,先讀了報上的幾條消息:“天津一個16歲的花季少女和母親拌了幾句嘴,一時想不開,吞服60多片暈車藥自殺。廣州一個9歲男孩兒,午后玩玩具,媽媽批評幾句,竟上吊自殺。上海一個16歲少年,和母親發生爭執,一氣之下從6樓跳了下去。”然后組織學生學習這一節內容。學生在這一節課上,對“珍愛生命”有了更形象的認識,對課文的思想內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在上第二節時,針對學生對老師有強烈好奇心的特點,先給學生講了自己與父母的關系,講父母對自己的呵護、理解與支持,然后再要求學生也講他們與父母的故事,講父母對他們的關愛。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發言踴躍,有的甚至含著眼淚講述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故事。在此基礎上,我再組織學生學習《我與地壇》。這樣,師生就在一種人文情懷中一起自然地學習課文的語言,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從而達到教師、學生、課文的和諧統一。這里沒有枯燥的知識傳授,沒有蒼白的架空分析,學生這時已不再是單純地學習語言文字知識,而是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情感與課文交融在一起,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審美的教育,受到人文情懷的熏陶,切實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學生置身于教師創設的這種特定的情境中,進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這種情感的共鳴,又轉化為學生自覺審美的“催化劑”,使學生產生新的審美追求,主動去尋美訪勝,采擷珠寶,從而深潛到文章所構筑的內部世界,領悟文章所營造的美學意境。
第二, 設置主問,給學生充分思維的空間。
主問題是教學中有質量的立意高遠的課堂教學問題。這一問題設計的著眼點之一是整體
閱讀,深化理解。往往體現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在教學中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的藝術效果。
這里所說的整體閱讀,不是指讓學生讀課文并大致知道課文寫了什么內容,而是讓學生
圍繞著一個或者幾個“話題”對課文進行深入的分析、理解。這就要求給學生一個“抓手”,讓學生在這個“抓手”的導引下得到真正深刻的閱讀體會。在這方面,“主問題”可以說有著絕對的優勢。比如,《祝福》教學主問題:作者筆下的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請同學們研讀課文,證明這種看法。“祥林嫂——沒有春天的女人”,這是一條多么生動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閱讀線索,同學們懷著極大的興趣反復認真地咀嚼課文,理解詞句,梳理脈絡,終于在老師的指導下,找到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發展過程:①麗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沒有丈夫的;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過時被婆婆抓走的;③暮春之日,痛失愛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④迎春之日,一命歸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聲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會沒有給祥林嫂以溫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沒有春天的悲劇,其中蘊含了一定的象征意義,從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會的反動本質。
于是,“沒有春天的女人”這條“線”,“串”起了人物、情節、內容、形式、語言等等課文內容的“珠”,也“串”起了整個閱讀教學的過程。又如,《荷塘月色》這篇優美的散文可以從作者行蹤、作者感情變化、作者對景物的描寫這三種角度分層劃段嗎?還有沒有另外的分層劃段的角度呢?《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有人說,這一課中的情感張力,緊緊依托在課文的句式表達之上,你能證明或否定這一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