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入境,以問導思——我所認為的好語文課
很明顯,要探究或者回答上述問題,就得研讀全文。像這樣能夠牽動對全篇文章閱讀或
牽動文章主體部分閱讀的問題或者說提問,既使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目標得以明確,又充分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使教學過程顯得“形散而神不散”。
第三, 課堂上有學生“問”的聲音。
要提高教學實效,首先必須發展學生,只有發展學生的積極參與能力,才有真正意義上
的課堂實效。創新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的是“問號”,大多數偉大的發現都應該歸功于問“為什么”,而一切偉大的智慧都在于逢事能問出個“為什么”。語文課上有時我們太習慣學生回答老師設計的問題,而學生卻很少能去主動地詢問并提出自己的問題。我們說,能積極主動地回答上老師的問題,固然是高明的學生,但能創建性地提出高水平的問題更是語文素養的綜合表現。而且,只有教材認真讀了,文本仔細分析了,內容深入思考了,才能提出比較有意義的問題。我們說,提不出問題的學生是沒有思考的學生和沒有學習實效的學生,實際上我們是以鼓勵提問題的方式,來帶動對課文的深入探討來增強課堂效果。而且,有時學生的奇思妙想也總能在另一層面、另一角度啟發老師。比如學生提出來:為什么不是“不盡長江滾滾去”為什么不是“淥水蕩漾猿啼清”。充分體現了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的自主式學習的優秀品質。另外,在教《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時,有一個學生就提出來了“弱小的鄭國為什么連續兩次擊敗強大的秦國的進擊,保存了實力?”的問題,而且他能夠從戰略上、從軍事上、從外交關系上進行對比分析,使老師刮目相看。我們不知道每節課上,學生會“冒”出什么經典的思想來,想到什么“異”樣的地方去,我們的學生就是這么可愛,就是這么富有創見。我們教師要盡其所能的為他們構建一個展示才情的平臺。
語文課上,把問的權力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可以使老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有思想的砥礪與碰撞,有情感的體悟與交流,有美感的激發與生成,學生有想要表現的欲望和空間。
第四, 課堂里有學生研究的聲音。
能提出問題固然重要,能科學、合理而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更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才能。
我們說,能解決問題的課堂必然是一個思維高度運轉的課堂,必然是效率倍出的課堂。作為老師,我們不滿足于知識的傳授,而是致力于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第三冊第二單元詩歌教學為例。在這一單元的的教學中,我們先把詩歌鑒賞的表達方式、修辭、表現手法以教學案例的形式給學生展示出來。然后再給學生講解、分析,總結一定的規律,給出一些鑒賞的方法。比如,詩詞鑒賞要注意考查的四個角度:一是思想內容的賞析,二是具體形象的分析,三是表現手法的理析,四是語言特點的評析。這樣,學生帶著內容開始學習,之后,我們再舉具體的詩篇來解讀具體的問題。如,什么是直抒胸臆,什么是間接抒情,什么是融情于景,什么是借景抒情,什么是以景顯情,什么是托物言志,讓學生從理論高度上認識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有了方法,學生以方法為武器去解決問題。然后,我們布置學生自行鑒賞詩六首、詞七首。并且要求學生以出題人的高度,自我命題,自我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問老師“錯了怎么辦”,我回答“錯了再做,直到熟能生巧”。以此,我們既鞏固了前一階段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又鍛煉了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我們在進行鑒賞方法例析的時候,雖然用了三節課,六首詩又用了三節課,但對于一般的山水詩、寫景詩,學生則均已能進行初步的鑒賞。因此,我認為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是高的,效果是好的。
我們知道,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
需要呵護,需要正確引導,尤其需要幫助,需要學法指導。而我們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如果能從發展學生的角度,為學生營造一個能引發思考,會思考的外部環境,并為其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一點切實的幫助,學生那一點潛在的能力將得到初步形成。課堂實效也一定會大大提高。
當然,一堂好課,還是讓學生有所積累,有所收獲,有所發展的課。好的語文課應當讓學生受益,它不僅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著他們對世界的感覺、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為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一堂好的語文課最終應體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緯目標的有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