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意綿綿》教后記
“身正為范,學高為師”,所以人常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先得有一桶水。”老師的這“一桶水”從哪里來呢?你固然可以正襟危坐、揮汗如雨地去鉆研課本和教材教法,或者于忙碌的生活中抽一部分時間去高等學府進修深造。但幾年的教書生涯使我感到,這“一桶水”并不一定非刻意尋求不可,它就融化在你的生活中,它與一個教師的個人氣質和生活經驗密切相關。我上過一堂題為“想象和聯想——從《畫意綿綿》談起”的公開課,連試講的班級在內,四個班的授課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氣氛活躍,思維充實。我愿就這節課來談談我對教師“源頭活水”的一些看法。
公開課的流程大致如下。
預習課。發下預習資料(包括柯靈論散文的一篇序言、《魔鬼詞典》詞條集粹、當代詩歌兩首以及預習思考四大部分),給同學一節課時間自學(以課內內容為主)。讓同學自看《畫意綿綿》,摘抄好詞佳句,對與課文相關問題發表看法(形諸三百字左右的文字);同時布置兩組同學課余排演小品,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每組由一小組長兼“導演”負責,負責組選“演員”,安排任務。
討論訓練課。我的語言串起整節課的三大環節,教學重點放在對想象和聯想的認識和思維訓練上。課的全過程可以這樣簡略描述:
開場白(教師)→①小品表演(兩組)→師生評議(把握《畫意綿綿》的主題,為想象和聯想的引出和展開打下基礎)→②關于柯靈論散文序言的討論(引出想象和聯想)→③有關的思維訓練(分為口頭練習和擬寫魔鬼詞條兩部分,達到全課高潮)→歸納小結(師)→一生誦讀胡適的《一念》(全課結束)
總結這節課林林總總的素材,盡管還談不上廣博,但它的容量肯定早已超越了課文“這碗水”本身的范疇,姑且借稱為“一桶水”。這一桶水的來源我以為由以下幾方面的因素所決定。
一, 與教師個人氣質和閱讀習慣有關。
我曾一度喜歡趙麗宏的文章,他屢屢在文中提到對柯靈文字工夫和素養的欽佩,于是我會對柯靈的散文有一定的興趣,并對其個人予以一定的關注,因此會選中《畫意綿綿》。
我又是一個《圍城》的熱心讀者和一個詩歌愛好者,所以為了讓學生較為形象地理解何謂“聯想”,我在課上舉了《圍城》中以下兩段話:“方鴻漸看到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像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趙辛楣和鴻漸拉拉手,傲兀地把他從頭到腳看一下,好像鴻漸是頁一覽而盡的大字幼稚園讀本……”所以我會在課的結尾拉來開白話新詩風氣之先的胡適助陣,讓他的《一念》為同學描述令人震驚的“想”的神奇。
二, 來自于個人的生活經驗。
這一點體現在印發材料中柯靈序言的選擇和思維訓中口頭練習的設計上。
以前曾聽過復旦附中黃玉峰老師的一節課,課的主題是散文的閱讀。整節課幾乎都由學生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來討論發言,最后黃老師就是用柯靈的這段序言作了一個二、三分鐘的小結,由此觸發了我的起用之念。事實上此外我還曾兩次接觸到這篇文章,最早是在自己所購“藝術與人生”叢書之一的散文集中,它就是叢書的總序。另一次是在高三的模擬考卷里,作為一段閱讀訓練的對象。前兩次印象是有了,但并未想到要用。
至于思維訓練時,畫出圖形讓同學自由聯想和想象的小插曲,則得自特級教師程紅兵講授作文思維訓練實錄VCD的啟示,它是不久前去無錫參加語文百校年會時購得的。
三, 主觀有意探尋。
《魔鬼詞典》曾紅極一時,它引起我的關注是因為簡潔精煉的詞句,幽默活潑的話語風格,開闊的視野以及思維的深湛。為了讓同學進行模擬練習,必須提供一些典型有效的例子,可一時竟無法買到此類書籍,后幾經周折才在開張不久的美羅城四樓書城覓到一本《教育魔鬼詞典》。我利用近一日的時間,通讀全書,篩選出二十余條精粹之作,附于預習材料中。
四, 激發學生潛力。
教學不僅僅是老師個人的事,學生也可以教學生很多東西。這堂公開課上,小品表演和擬寫詞條引起了同學極大的興趣,展現出了他們的潛力,從而使全體同學受益。幾個班級的小品表演都有出乎我意料的地方。有的班級同學在表現毛延壽受賄的丑態時,用金幣巧克力代替金幣,邊收邊吃,同學一樂,印象深刻;有的班級同學吉他彈奏,打造現場效果;有的班級同學靈機一動,用水為“梵高”做出特異發型,塑造人物個性;有的班級同學場面宏大,參與面廣,融入現代元素。各有其長。
這節課最大的遺憾,就是我未對同學當堂寫下的精彩詞條作記錄,留下他們思想火花閃動的瞬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給我列出的“冰”、“家”、“書”和“運動會”等詞條寫下了新的注解,并在這個過程中自我開發,相互啟迪。
如果說要給學生一碗水須有一桶水的話,我想那一桶水里定應包括學生的一部分,而教師要做的是如何讓學生心中的“水”流出來,灌溉大家共同的智慧之株。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人們紛紛對傳統的語文教學做出反思,思考如何打破沉悶,拓展空間,如何既教出老師的個性,又煥發出學生的興趣,在一個融洽快樂的氛圍中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學生要長的茁壯,老師的“泉眼”絕不能干涸,但愿我的點滴感受能對眾人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