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備課五要訣
現今,怎樣才算是好語文課?有人說,用“五看”來衡量:看學生參與狀態,看師生交往狀態,看學生情緒狀態,看學生思維狀態,看課堂生成狀態;也有人說,按新的課程標準可用四個字來概括:大(知識容量大)、深(思維層次深)、快(節奏推進快)、活(課堂氣氛活)。但不管怎樣,花心思備好課始終是前提。
怎樣備課?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歸納為“五字”要訣,即抓(抓準教學目標)、理(理清教學環節)、找(找出品味亮點)、設(設計探究話題)、創(創造拓展鏈結)。
一、抓(抓準教學目標)
法國教育理論家說:“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重要”。就一篇課文而言,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播和語文活動不能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究竟教給學生什么,是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只有目標設計有利于學生發展,目的清楚實在,才能量體裁衣,有的放矢。
而在通常所聽的語文課中,往往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目標太多
不少老師在一篇課文里解決許多問題,只要是自己備課時鉆研到的東西就一骨腦兒全教給學生,不管學生需要不需要,認為講得越多越細,學生學得越深越透。其實,語文教學目標應該簡單一點,不要給學生妄加多少自以為是、拔苗助長的不切實際的目標。
2、沒有目標
有的課堂看似熱熱鬧鬧,師生配合融洽,但一節課下來,學生沒有學到實質性的東西,老師動拎一點,西拽一點,拾到籃里就是菜,課上得支離破碎,給人的感覺:只在深山中,云深不知處。
3、偏離目標
上課舍本逐末,迷途忘返,甚至以引起興趣為名,采取種種不妥帖的做法,追求所謂“奇特”,遠離真正的目標。
事實上,要想真的發揮范文的作用,真的提高教學質量,絕不能“閉上眼睛捉麻雀”,要像于漪老師說的那樣:讀懂教材,拿穩手中的“失”,了解學生,摸清“的”的具體情況,要胸中有書,目中有人,善于拎出課文的要點,尤其是長課文,更要透過繁富的文字拎出全文的要領,教學要點拎準了,就可大膽地刪剪旁枝繁葉,使重點顯露突出。
二、理(理清教學環節)
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會使讀者興趣濃厚,步入勝境,領會無限風光。課堂教學也一樣,課上得平板或零亂,就會令學生昏昏欲睡;上得有起有伏或有條有理,就能引人入勝。
在所聽的好課中,老師都很注重環節的安排。要么分初讀、精讀、品讀、賞讀四步;要么設置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揣摩語言、發掘情趣幾個環節;要么按整體感悟、整體賞析、美詞美句積累來設計?傊玫恼n不但有合理的環節,而且老師很善于通過簡潔、得體、巧妙的過渡語給人一個十分清晰的思路。在此,我很欣賞湖南王軼倫老師創設的“情趣導學實驗成果”中的四個環節:
1、 設情境導入
即根據教學目標,通過演講、故事、談話、示物、音像等方式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一開始就興趣盎然地進入課文學習。
2、掘情愫導析
即充分發掘課文本身的趣味因素,引導學生透視教材美的層次,捕捉美的感光點(要么感受一點、要么欣賞一篇、要么突出一句),使學生在輕快愉悅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識上的啟迪,感情上的陶冶。
3、激情趣導練
即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教材內容為依據,設計出靈活多樣的話題或問題,讓學生趣練,培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知識遷移能力。
4、開情源導流
即根據“語文教學生活化,社會生活語文化”的原則,以發展學生語文能力、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與創新精神為宗旨,結合本課教學目標,將語文知識訓練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的情感不斷拓寬,學習語文在更大范圍內有所“得”。.
這幾個環節變傳統的“灌”為“導”,寓“教”于“趣”,老師通過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步步推進,讓學生在愉悅中由淺入深的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及技能,發展個性特長。
三、找(找出品味亮點)
于漪老師曾說過:上課最忌平鋪直敘,平均用力,即使有吸引力的內容,如果四十五分鐘都是一個調子,像流水般的淌、淌、淌,學生也會感到乏味。所以,老師在備課中必須抓住關鍵的地方用重錘敲,也就是找出“品點”,即“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 、句、段,把分散的知識貫穿起來,真正做到學習語言,應用語言,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值得強調的有兩點,一是老師在備課中充分找準找全值得一品的詞、句、段,但在“教”中要巧妙的變為引導學生“找”的活動,正如中國畫的布局一樣,講究留白;二是對品點要進行深入細致的“品”,尤其要有學生活動時間較長的層次清晰的品讀活動,因為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別出心裁讀課文,老師要和學生一起美美的讀、美美的品、美美的說,從而掀起課堂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