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之處驚喜來
[反思]
“老師,我發現書上錯了。”“老師,我覺得你說得不完全對。”“老師,我有補充。”……面對這群越來越有主見的學生,為人師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課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是將精心設計的教案進行到底呢,還是大大方方隨著學生有價值的問題深入下去?這是一個擺在教師面前的真實而嚴肅的單項選擇題。
在本堂課中,我選擇了后者。《新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師們對學生越來越尊重,基本上都能建立這樣的學生觀:把學生看成是獨特的人,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
《新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嘗試發現、民主對話”。但是,當我們靜心和孩子對話時,孩子們常常會有意無意地跳出我們課前規范設計的框架,給我們一些毫無準備的意外。面對這一個個意外,我們是在茫然中維護自身權威,錯失一個個教學良機呢?還是在親和對話中捕捉住學生的“靈光一閃”,擁有一份意外的驚喜呢?
的確,教學有預設的一面,但同樣也離不開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都能被調動起來,他們可能產生靈感,發揮出創造性,課堂的精彩往往緣于生成。
面對學生的“靈光一閃”,面對課堂中的意外,我們要做些什么呢?我覺得:
第一是“寬容”,容納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提出的不同觀點和意見,欣賞孩子的真情告白,即使那告白是那么的缺乏自信,聲音是那么的怯懦。
第二是“傾聽”,及時地汲取學生傳輸的信息,迅速地“篩選、觸發、撥動”,從而轉化為師生共同的營養。
第三是“判斷”,學生的發言,有研究的價值嗎?有研究的必要嗎?如果真的是一些無關緊要的、離題十萬八千里的話題,教師馬上可以一筆帶過,話鋒一轉步如正題;但如果教師判斷的結果是“有價值”,那么就要進入下一步了。
第四是“思考”促使師生之間雙方各種不同觀點的碰撞,引發學生對 這一信息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第五是“提升”,通過與文本、學生、教師的全新對話,改變原有知識結構。使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把課堂構成了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真可謂是“
教師敢于突破預設的教案,抓住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探究而產生的積極的學習效應。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地變動。”仔細想想,更覺得在理,要不,怎么說教育是一門深奧的藝術呢?
讓我們這些為人師者,都來在預設中寬容生成,讓我們的課堂意外不斷,驚喜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