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學生的細心--《煙臺的海》教學反思
早在一年前,我就耳聞《煙臺的海》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今年一拿到教材,我就迫不及待的拜讀,果然,文章很美,課文結構清晰,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在介紹海上獨特景觀時采用了季節的變化順序從冬—春—夏—秋;人景交融,將煙臺的海與煙臺的人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先景后人,相得益彰;語言生動,文中采用了大量比喻、擬人手法給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條件;圖文并茂;課文中的兩幅插圖仿佛將學生帶入了波濤洶涌、氣勢磅礴的情境——煙臺的海邊。實事求是地說編者給我們六年級的學生選擇了一篇品質兼美且示范性很強的文章,可謂是“用心良苦”。這么美的文章,我一遍一遍的讀,一次又一次感受作者用他優美細膩的文筆帶給我的享受,可是學生能夠懂嗎?尤其是 作者寫到“冬天,煙臺的海是凝重的”學生大部分只能體會煙臺的海冬天氣勢的磅礴,而且文章看似寫海,其實也是對煙臺人的贊美,尤其是文章結尾處“世世代代的煙臺人在這里上演著威武雄壯的活劇”這些隱藏在背后的內容學生很難體會。一個“活劇”將煙臺人的勤勞吃苦淋漓盡致的表現了,的確,資料也有說明,煙臺人依*著煙臺的海,憑借自己的智慧以及勤勞充分利用的海這一資源,大大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作者在贊美海的同時也贊美了海邊煙臺的人,這一點如何讓學生體會?苦思冥想仍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由于課文很長,而且全文都是要求背誦的,我提前兩天讓學生去預習課文,早上課代表領讀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好幾次都把最后一句話讀成“世世代代的煙臺人在這里上演威武雄壯的話劇”,我示意課代表停下,糾正以后再讀,結果又有幾個粗心小鬼讀成了“話劇”,正想批評,平時話多的張成鑫在底下就喊:“老師,教科書上也會犯錯誤的,他們印錯了,應該是‘話劇’而不是‘活劇’”我還沒有想到怎么去解釋,心直口快的周思靈就喊了:“你懂什么,你沒有理解課文,書上肯定沒有錯的,我們又不是用這本書的第一批學生”我沒有想到學生會這么細心,會注意到“活劇”和“話劇”,如果讓他們從課文中去尋求答案,學生可能會體會到作者對煙臺人的贊美,這不是正中我意嗎?于是我順水推舟:“到底是不是印錯,我們學完課文以后再下結論!”
在第二課時接近尾聲時,我和他們再一次的討論“活劇”和“話劇”,“這里到底時‘活劇’還是我們平時一直說的‘話劇’,并且聯系上文說說自己的理由”我提出了要求,“老師,好像沒有印錯,是‘活劇’”“他們上演活的劇本,這個劇本不是別人編的而是他們自己的生活”“是的,我們只要看前面就知道了,冬天煙臺的海是洶涌澎湃的,是凝重的,很可拍,課時煙臺人一點懼怕都沒有”“那你是從哪里看出他們一點也不害怕”我提醒道,很多學生都舉手了,在討論中學生體會了煙臺人的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在討論接近尾聲時,我補充了課外資料,介紹了煙臺人是如何利用海這一資源,改變他們的生活,當再一次朗讀課文的時候,沒有人再讀“話劇”了,默寫時候也沒有人寫錯了。
如果不是學生的細心,課堂不會如此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