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減成了“差班”——一位優秀教師的困惑
沈陽市一位優秀的小學班主任,只因按照規定減輕孩子課業負擔,放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卻使班級的綜合成績下降到年級組倒數第二,成為“差班”之一。在寒假前的家長會上,這位老師哭著向家長們鞠躬道歉,并表示今后加大作業量。近日,記者以一名家長的身份,參加了這個“差班”的家長會。
在家長會現場,記者看到每名家長手中都有一份自己孩子的期末考試卷,家長們大多悶頭看著試卷和成績默不作聲。幾位家長私下交談說,班主任對孩子確實好,作業量留得也很少,孩子回家后也有了許多屬于自己的時間,可成績上不去,將來升學還是要看成績的。
記者詢問后得知,這位30多歲的女老師過去帶班時,學生們的各科考試成績總是在年級前列,此次所帶的班卻在2年級5個班中排第四。全年級共有6名數學成績沒有達到90分的學生,該班占了5名。
對于沈陽市皇姑區這所不知名的小學來說,2年級的這位老師應該算做“名人”了:去年她組織開展的“我給雞蛋當媽媽”活動課,被共青團遼寧省委評為“優秀創新獎”,去年“區勞模”的光榮稱號也戴在她頭上,她的數學課還多次在市區獲獎。可看到家長焦慮的目光,這位老師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她疑惑:增負,違背素質教育;減負,成績下降明顯。到底該邁哪條腿?
“我這學期如果像別的班那樣下課時間也要求學生學習,布置的作業讓學生做到晚上11時,也許大家今天的心情就不會這樣沉重。”這位班主任老師一邊哭著向家長們鞠躬道歉,一邊自責地說。
在教室的黑板上,這位老師痛下決心留下已一年未留的作業:每天至少閱讀1篇課文,并標出生字生詞;每天做50道口算題;每天讀2篇課外文章;每天至少背1首古詩詞……
盡管這位老師因在創新能力等方面表現突出,受到學校表彰,但學生成績“差”了,要強的老師感到壓力很大。校長告訴記者,在教育部門對學校的評價體系中,分數還是占了一定位置,更重要的是家長對學校、對老師的評價也是建立在分數只能上、不能降的基礎上。
教育專家、全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組長王加綿指出,沈陽一個優秀教師的困惑表明,眼下一方面提倡減負,另一方面真正評價一個學校、一個班級、一個老師的時候,仍離不開分數和升學率,這與中考、高考制度滿足不了更多人的意愿有關,而其背后反映出的,則是學生就業時社會對學歷以至高學歷的過分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