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隔窗看雀》一課有感
說來慚愧,今天聽完楊志強老師的課,才第一次讀了周濤的《隔窗看雀》一文,發現這真是一篇頗有意思的小文。讀罷,第一念頭就是,如果我拿到這篇課文該如何上呢?思考許久,沒有答案。苦于無從下手,苦于找不到一個令人滿意的文章切入點。而今天課上,楊老師只用了兩個問題,就輕松地把整篇課文給串了起來:課文哪些地方寫了麻雀的忙碌與普通?哪些地方寫了麻雀的不羞愧,不自卑?原本看似無從下手的文章一下子有了清晰的教學思路。找準一篇文章的切入點,教學的重點難點也就一目了然了。整堂課上,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這兩個問題,有序地展開閱讀,逐步認識到了麻雀普通、忙碌、快樂、不羞愧、不自卑等特點,麻雀的形象也漸漸在學生腦海中生動起來。
美 文是需要慢慢“品”的,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走入課文,與好詞佳句作更“親密地接觸”,楊老師用“你認為文中哪些句子是鮮活而精彩的?”這一問題,來引導學生繼續品文,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課文,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或用動畫直接演示或以言語旁敲側擊,不光使麻雀的各種形態更清晰地映在了學生的腦海中,而且讓學生知曉了作者這樣寫作(這樣比喻)的意圖,在品讀玩味的過程中將閱讀與寫作自然和諧地、成功地結合在了一起。
文本是我們教學語文的載體,而非我們教學的根本。在成功帶領學生“走進課文”之后,楊老師不忘將他們“帶出課文”,用“作者寫麻雀,其實寫人,寫人怎樣的生活?”這樣一問,又將學生帶回到生活中。麻雀的一切特點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普通、忙碌、歡快、不羞愧、不自卑……學習課文的同時,也在讓學生感悟我們的人生。夠挖掘到課文的這一深度,與教師對教材的悉心解讀是分不開的。
縱觀這節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楊老師這節課的設計主要分為“學習課文”——“學習寫法”——“學習做人”這三個版塊,環節簡單明了,我想,我們上語文課,是應該少一點繁瑣的講解,把教學過程簡化再簡化,不過簡單也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