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三部曲
對追求已久的語文課堂,不知不覺地產生了一種依戀。這種依戀凝聚于沉思已久的心頭,散發于激情澎湃的課堂。于是,我的依戀,我的激情,在對語文的縈繞情中,行成了一首三部曲。走入課堂前——《我是真的付出愛》
進入課堂前的屬于語文的時間里,腦海里充滿上課、作業、考試、補差系列煩瑣的工作中去。一個真正有志于教學的老師決不會被事務所困而失卻自己的方向。在作好作業、補差這些常規事務的同時,我把目光緊緊盯在課堂教學的前設計上,如何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導入,如何讓學生去感悟,如何設計精煉的問題。怎樣體現語文的工具性,怎樣滲透語文的人文性,成為我課前琢磨的力點。“玉不鑿,不成器。”“課不磨,不入味。”為了能將課上到學生的心里去,為了能一站在講臺上就能找到“課感”,為了學生能巧妙地獲得知識,輕松的掌握方法,愉悅地愛上語文課,我不知看了多少業務刊物,模仿了多少名師的課堂,反思了多少課堂的遺憾。而這一切,正是我課前的致愛。有了這份愛,才有課堂中的輕松,有了這份愛,才有了課堂中的幽默。對教材的鉆研,我從誦讀課文入手,咬文嚼字;對學生的解讀,我把自己當作孩子,尋找童年的感覺;對文章的拓展,我上網、跑圖書館、請教其他老師。在付出愛的過程中,我收獲的也是愛。
走在課堂上——《讓我歡喜讓我憂》
從站在講臺上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小生命,生命中理應擁有關愛和呵護。不論他們回答的對錯,那是他們力所能及思索的結果,你都不能粗暴的訓責。我知道我面對的是一個個兒童,是兒童就不能用成人的眼光來要求他們,要蹲下來看他們,并不在于你是否彎下腰,而在于你是否在心里裝著孩子,是否有一顆童心。站在課堂上,我為一節課中為有一個設計的成功而欣喜,為學生精彩的發言而沉醉,為來自心靈的碰撞而喝彩。“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在充滿靈動的課堂里,我找到了這鐘愛的感覺。可事情往往并非一帆風順,我也為沉悶的氣氛而思索,為點撥的不當而懊惱,為自己對文本理解的不透而汗顏。當出現拼音都拼不準的現象時,我疑惑學生的基礎,當我的寬容無限放寬的時候,我為桀驁不馴的學生思索,當預期的目標失落時,我為自己的不才而懊惱。酸甜苦辣的課堂,在悠悠歲月中迎來了喜怒哀樂的人生。
走出教室后——《其實不想走》
懷著愜意、輕松走出了教室,心中的暗暗竊喜仍在持續。竊喜的是學生對語言文字背后的理解別有洞天,在我的點撥下,學生品嘗到了學語文的快樂。竊喜的是自己引領學生走出文本,走近作者,走近名言,走近人文的震撼令學生感動,令自己激動的過程。竊喜的是鈴聲已響,學生仍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中,學生對文本、爭論問題表現出的莫大興趣。于是,腦海中的激情化為沖動的文字,案例、反思見證著那幕幕竊喜。其實,我不想走,其實我想留,留下來陪你們度過每個春夏秋冬。在春天里誦讀經典,在夏天里交流感情,在秋天里討論己見,在冬天里探索寫作。
水嘗無華,相蕩成漪,石本無光,對擊發光。悠悠歲月,激情語文,本有神韻,未曾深掘,生命投入,享受人生,感悟精彩。愿踏三步曲之節奏,乘新課改之春風,遠航精神語文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