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寶寶比較難管教呢?(幼兒教育指導)
小寶寶們難管教并不只是孩子的原因,做為家長的們也托不了關系,以下就讓我們來具體的解析下小孩子難管教的一些原因了,希望父母們平時都能夠更多的反思下自己的行為!
從年齡的定義來看,青少年指的是12~18歲之間的孩子。從目前大多數的婚育年齡來看,一個12~18歲的孩子,他的父親正好處于現今總是被渲染得沸沸揚揚的、很時髦的、充滿著焦慮張力的一個新詞匯——“中年危機”的四五十歲當中,而他的母親則正在雌激素分泌水平猛烈震蕩的前更年期或更年期之中,辛苦地經歷身心和情緒的不穩定。
試想,一家三口,都處于或溫和或劇烈的身心變化階段中,就好像構成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點,每一個都存在著發生劇烈搖晃的可能性。而且,只要有一個點確實發生了搖晃,另外兩個原本就根基薄弱的點的穩定性就受到了威脅,被觸發爆炸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聽見青少年的父母很挫折地說:這個孩子怎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呢?他小時候很乖、很聽話呀,怎么長大之后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或者是:這孩子原本什么話都會跟我說,從學校回來以后總是黏著我、圍著我轉,可是現在問他什么他都是敷衍幾句,而且現在翅膀硬了,動不動就沖著我喊,惹我生氣!早教網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抱怨孩子長大了、變了,但卻忘了自己也許已經不再完全是從前那個年輕、樂觀、敢于夢想、精力飽滿、情緒平和的自己。也許我們自己也受到更年期激素分泌變化的影響,變得暴躁、不耐煩和容易被小事激怒;或者因為與日俱增的生活壓力和體力不濟的原因,而越來越沒法安靜下來。我們可能因為年歲的關系變得越來越愛嘮叨,或者因為對自己的前途失望,而把更多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我們也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改變可能比孩子的改變還要多、還要大,而這可憐的、半大不小的孩子,其實也正在忍受“爸媽怎么變成這個樣子”的情緒壓力和挫折!
他是個高中二年級的男孩,被媽媽拉來聽我的講座。他坐在面向我右手邊第一排的座位中間,很專心地聽我講了一個半小時有關如何管教孩子的演講。當我的講座結束,開始進入問答互動的環節時,他的媽媽一馬當先舉手站了起來,用了兩三分鐘的時間,在會場內起碼有300人以上的大庭廣眾之下,絮絮叨叨地描述自己的兒子是如何的不好好學習和喜歡玩電腦。
我一面聽著那位媽媽慷慨激昂的陳述,一面偷偷地拿眼睛瞄著她的兒子,一面還嚇得全身直冒冷汗。我很害怕那個幾近崩潰的兒子會站起來拿塊磚頭砸向他的母親。(如果他真這么做了,我也真的可以理解!)當我終于婉轉地制止了那幾乎歇斯底里的媽媽的陳述之后,真的很想立刻沖下臺去,抱著那飽受羞辱的孩子,好好地安慰他。
會后散場時,我留意那媽媽滿帶著愛意地和男孩一起走出會場。她頻頻探身問孩子需不需要喝水,還輕輕拍打他外衣肩上的一些毛屑。她全心全意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只是不知道自己在表達這些愛意的同時,已經給孩子帶來了多大的傷害。
我相信不是每一位正經歷更年期的母親,都會像這位媽媽一樣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我們仍然很有可能因為一件本來不需要大發脾氣的事和孩子鬧得不愉快,或抓住一件事就嘮叨個沒完。我向來以為自己是個很優秀、很懂得青少年心理的母親,后來在一次和兒子的聊天中,才知道他覺得我有時候“蠻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