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 新教師
新課程 新教師
liulilan劉麗蘭(大楊中心中學)
現在,課該教改在全國全面展開,這是異一場深刻的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現代化是世界各國的共同呼聲。高質量的人材,來源于高質量的教育,高質量的教育則取決于高質量的教師隊伍。由此可看,教師需要脫胎換骨。
正如馬克思所言:“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 在傳統教育、應試教育觀念長期影響下的教師,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一時很難擯棄舊觀念的痼疾。仍然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老師的教替代學生的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可想而知,這樣會進一步滋長學生對學習的輕視和厭學情緒,教學效果肯定不盡人意。那么,教師應該是怎樣的教師才能使教育質量提高呢。
一、教師素養要發生變化
教師要加強自身素養的修煉,那樣才能向一個優秀的教師靠近,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1、 多才多藝
尤其是在語文課上,教學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與其它學科的巨大差異。語文重實踐運用,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聽的明白,說的清楚,看的透徹,寫得生動,思的正確。新教材注重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樂于探究。如教《童趣》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物外之趣,這
2、有創新精神
江澤民同志指出:“教師在教育創新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教師富有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創新意識的教師,就沒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我們一定要破除舊的教育觀念、走創新教育之路,在課堂教學中確立自己的主體創新意識,從而確立學生的主體創新意識,改變學生語文學習過程與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二、教師角色發生轉變
教方式。師原有的“園丁”、“蠟燭”等角色不但發生變化,還要不斷補充新的角色,為知識傳授者的變化,教師成為學生的促進者,教師成為研究者。
1、知識傳授角色的變化
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課程中教師角色之一,新課程條件下,教師做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要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也是一個逐步過渡、逐進和交替的過程。
隨著知識傳授者角色的變化,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將發生變化。如重傳授轉變為重發展,統一規格教育轉變為差異性教育,重教師教轉變為重學生學、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居高臨下轉變為平等融洽,教學模式化轉變為教學個性化,單向信息交流轉變為綜合信息交流等。教學行為忌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師不能墨守陳規,要勇于創新、積累、總結、提高。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教師成為學生的促進者
教師成為學生的促進者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的根本變化,是教師角色轉變的一個飛躍與突變。但教師成為促進者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是一個不斷的生成過程。
目前,學生的學習方法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創造性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統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轉變。其角色行為表現為: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元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
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于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總之,教師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信念。
3、教師成為研究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能力對自己教學行為加以反思、研究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意見。與外來研究者相比,教師處在一個極其有利的位置上,有最佳研究機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有著自己的經驗化的處理方式。教師也在不斷地進行審視,以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展。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的過程。新課程的出現,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并變得復雜,“教師即研究者”在新課程背景下就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將變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豪,就像擁有永恒光和熱的太陽,為學生的發展播下光和熱,使學生變得強健有力,自強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教師生活的每一天,在創造人類文明的同時,也創造著自己豐富多彩的生命,教師的職業是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會變得更加美好的職業,必將成為人們所在地羨慕的職業,他們將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幸福和喜悅。
參考文獻:
1、《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2、《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倪文錦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4、《新教育之夢》(朱永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