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請相信愛
這節語文課讓我終生難忘。這本是一節很得意很精彩的課,沒有想到,最終我逃離了課堂。
現在想來,這堂課的設計確有匠心。面對《我的叔叔于勒》和《麥琪的禮物》這樣兩篇內容和思想都極具分量的小說,我刪繁就簡,舉重若輕,只提了一個問題切入教學。當時,我的臉上一定有不易察覺卻絕對是自信的笑容,我像一個勝券在握的指揮官,含笑注視著我的軍隊。我頗為神秘地拉開幃幕:“同學們,走進兩篇小說,走進菲利普夫婦和吉姆夫婦的生活,我們會發現有那么多的相同和不同! 兩對夫婦,卻演繹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你們能跨越時間空間,跨越心靈的鴻溝,對這兩對夫婦進行感性和理性的雙重比較嗎?”
就小說教學來說,這樣的單刀切入無疑是刺激而極具挑戰性的! 按往常的習慣,我聘請了現場主持人,然后,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欣賞,品味,記錄,當然必要時也點撥參與! 大多數這樣的時候我像一位將軍,不佩一刀一槍,成竹在胸,神情自若。
那天的討論應該說讓我非常滿意,從零星記下的筆記中,我依舊可以感受到當時充滿詩意的熱烈:
——“于勒”的情節轉折較突然,“麥琪”卻是層層鋪墊! 大起大落的故事,大起大落的情感。
——“于勒”的環境描寫畫龍點睛,“麥琪”的心理描寫細膩入微。
——“于勒”的故事跨度長達幾十年,“麥琪”的故事卻僅僅在一個晚上。時間的長度不同,情感卻都經歷了萬水千山。
——兩對夫婦都在守望金錢。 一對樂觀一對悲觀,一對吝嗇入骨,一對大方瀟灑。
——一對守望金錢是為了讓生活更富裕, 一對守望金錢卻是為了讓愛情長青。
——一對為金錢而放棄親情,一對為親情而放棄金錢。
——“于勒”的法郎上散發著銅臭,“德拉”的美元上卻飄著清香。
——當金錢和親情碰撞時,親情為金錢而折腰,當金錢和愛情交鋒時,愛情不戰而勝。
——兩對夫婦最后都失掉了金錢,但最后的結局都并非失落。菲利普夫婦丟失了金錢也丟失了思念,只留下失望和氣憤。吉姆夫婦卻放棄了金錢收獲了愛情,他們得到了更多的快樂和幸福。
——于是,一個成了悲劇,一個成了喜劇。
——于是,一對夫婦演繹了人性的丑陋,一對夫婦展示了人性的美麗。兩對夫婦都讓人流淚,讓人心疼,抑或是痛心的淚,抑或是喜悅的淚。
——“于勒”的悲情故事中有“若瑟夫”一抹亮色,“麥琪的禮物”溫情中也透露出生活的無奈。
…….
我就一直笑瞇瞇地欣賞著學生的發言——這正是我設計和期待的方向!那樣自然那樣和諧那樣深入那樣獨到。
我沒有想到,我的課堂會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突然偏離了我的方向。 一個女學生,不,應該是一個小女孩很自信地站起來,很從容地開始發言。她說:“請老師和同學們不要忘記了一個很重要的細節,菲利普夫婦的女兒都已經二十八歲了,而德拉的丈夫吉姆才二十三歲,這個年齡說明什么?說明菲利普夫婦已經歷了生活的太多滄桑與磨難,而吉姆夫婦可能還是新婚,還沉浸在對愛情的幻想中。如果我們站在這個背景下去重新審視兩個故事,我認為結果會完全不同。”一石激起千層浪,詩意的熱烈被打破了,課堂討論在我還未回過神來之前迅速地進入了另一個層面。
我一直不好意思說,我覺得我的媽媽就像那位菲
菲
——生活對于經歷了太多灰色的菲利普夫婦來說已無浪漫可言,他們不是圣人,他們寄托在“福音書”上的希望是那樣的渺茫,他們歲歲年年的等待是多少普通人家自覺的心靈選擇。 假如你也生在貧寒家庭,假如你也有那樣一個“早年占取了你的很大部分財產并給家庭投下巨大陰影”的兄弟,你能保證在若干年后他再一次以窮困潦倒的形象出現在你面前時,你還能保持你的風度嗎?
是啊!吉姆夫婦正如作者所說,他們還是兩個“笨孩子”二十歲出頭的年齡還是青春的未斷乳期,他們還剛跨進生活的大門。他們沒有孩子,沒有太多家務,沒有經歷過多的艱辛。如果他們也有一個嫁不出去的女兒,如果他們也曾承受財產被瓜分之苦,在圣誕節的前夜,他們還會擁有那樣動人的故事嗎?
是的,菲利普夫婦情感粗糙甚至麻木,但肇事者是瑣碎艱辛的生活。吉姆夫婦愛情細膩動人,但如果吉姆長期每周都只能賺20美元,他們能把這種浪漫堅持到六十歲嗎?
我們不能以現代讀者養尊處優的身份去俯視菲利普夫婦和吉姆夫婦。實際上,他們擁有的截然不同的兩段人生決定了這兩對夫婦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
原來,居然是我的課堂設計出了錯。
記不清那堂課我是怎樣逃離的。只記得講臺前圍滿了學生,他們神采飛揚,激情四溢,眼睛里閃爍著要與我探討人生的強烈欲望。但是,我逃了,我不是逃離我的語文。我給這堂課打了一百分。雖然我有些狼狽有些被動,但我為自己塑造的這群學生而驕傲。在這樣普通的一節語文課上,孩子們那么自由,那么開放那么民主,他們稚氣而又神氣地獨立面對文本,自覺地搭建起了語文與生活的橋梁。他們自主地引發了對愛情對人生絕不淺薄的思考,他們的思維時而“旁逸斜出”時而“一支紅杏出墻來”更多的時候則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他們帶著問題進課堂又帶著問題出課堂。他們的神態告訴我因為語文征服了他們,所以他們也有要反征服的渴望。這不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語文課的至高至美境界嗎?
我逃離的是學生的情感狀態。
這是一群初三的學生,我曾經以為他們年輕得像清晨的露珠。他們的生活幾乎是三點一線,他們也難免早戀,但絕對很快就會成為過眼云煙。誰教會他們以這樣的心態來看人生看社會——在如此露珠般清澈的年齡。
其實,從內心深處我覺得孩子們說得有道理,甚至很有些深刻,但是,在反省自我是否淺薄的過程中,我在“深刻”上打了一個重重的問號。
孩子們,我寧愿你們遠離這樣的深刻。
孩子們,相信世上也有這樣的菲利普夫婦:哪怕他們的于勒弟弟劣跡重重,窮困潦倒。同樣淪落為孤苦伶仃的買牡蠣的老人時。他們依舊會輕輕地走上前去牽起他的手說:我們回家吧。
孩子們,相信愛,相信滄海會變成桑田,相信“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相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相信“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相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相信“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
這難忘的一課,夜深人靜,我在我的教學后記上寫下了最后一句:語文,請幫助我,讓我和孩子們永遠成為守望者吧! ——守望真情,守望真善美!